改革发展大家谈(六):人事处

16.08.2018  12:10

​一、人事处的历史沿革

        武汉纺织大学人事处的发展历程,经历了由人事科到人事处,以及原湖北省对外贸易学校人事科、原湖北财经专科学校人事处并入的发展壮大的历程。1978年武汉纺织工学院恢复重建,学校成立人事科。1984年,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成立人事处,下设人事科、教师科、人事档案室。1984年7月至1985年5月,教师科划归教务处管理,随后又再次划归人事处。2002年,湖北省对外贸易学校并入武汉纺织工学院,经过四年过渡,湖北省对外贸易学校人事科于2006年正式并入武汉纺织工学院人事处。2006年,武汉科技学院代管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校撤销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人事处,成立武汉纺织大学东湖校区管委会人事办公室,负责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的人事管理工作。2010年,东湖校区管委会人事办公室并入武汉纺织大学人事处。2014年,人事处人事档案管理职能剥离,并入档案馆。2015年,师资科部分教师培养职责划入学校教师发展中心。2018年6月,学校党委常委会决定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与人事处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进一步加强了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目前,人事处下设人才办公室、师资(职改)办公室、人事办公室、劳资办公室等四个内设科室。学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挂靠人事处。

 

二、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工作理念,深入实施“人才高地汇聚工程”,人事处为学校发展提供人才人事保障

        人事处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党管人才,以人为本,人才优先”的工作理念,落实“人才强校”战略,深入实施“人才高地汇聚工程”,不断创新工作体制机制,深化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提升师资队伍质量,稳步提高教职工收入,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服务保障。

(一)创新机制体制,实施精准引才聚才,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建校初期,学校从华东纺织工学院、华中师范学院、武汉师范学院、天津大学等高校引进的毕业生。近年来,人事处以“建立符合申博需要的人才队伍”为行动总纲,积极落实“人才强校”战略,拓宽引才渠道,构建引才机制,精准制定引才计划,积极面向海内外开发国内外人才资源,形成了“以才引才、以才聚才”的良好氛围。

                   

(习近平主席亲切接见我校“外专千人计划”特聘专家维克多教授(后排右三))

        一是构建完善的人才工作格局。 人事处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推动了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目前学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亲自挂帅,职能部门分工合作,二级院部密切配合,强化了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完善了宏观指导、科学决策、统筹协调、督促落实机制。

                   

(党委书记韦一良会见俄罗斯专家)

        二是精准引才聚才。 充分调研人才需求,制定“有重点、有侧重、不扎堆”的引才策略,发挥引才传统渠道作用,创新性地开展“弟子引才、邮件引才、以才引才”活动,并通过微信公众号、专题报道、讲述人才故事等多种创新方式宣传人才引进政策,瞄准人才需求,引进适合学校学科发展的人才。

        三是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校长彭育园指出,引进一个海外专家,就是打开一扇窗户。在继续从欧美引进人才的同时,将传统纺织业中心——俄罗斯、乌克兰、捷克等中东欧地区和独联体国家作为新的人才增长点,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通过知名专家、海外校友、海外招聘会、国际学术会议、留学人员联谊会、互联网等形式,进行宣传和推介,同时积极赴海外知名高校举办现场招才活动,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实现“以才引才”的集聚效应。学校是首批“湖北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校长彭育园赴海外引进人才)

        四是实现“一人一合同”管理。 学校强化 “团队管理”,每位新进校的人才都必须融入团队,承担明确的工作任务。强调对引进人才的“合同化”管理,人事处会同二级院(部)明确了引进人才的岗位性质、职责、任职条件、工作目标、权利义务等内容,明确了二级院(部)的责任和工作目标,实现了“一人一合同”,更好地激励和促进人才作用发挥,形成学校人才良性的评价和管理,为人才脱颖而出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五是创新人才工作经费投入机制。 安排经费时优先考虑人才投入,调动一切资源为人才工作提供全方位支持。为做好人才落地工作,人事处积极申报各类国家级和省市级人才项目,构建高层次人才综合服务体系,近五年获批人才经费4300余万元,为人才成长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我校的人才引进工作呈现出“六大特点”:一是“数量多”,揽才数量进一步增加;二是“层次高”,人才层次进一步提高;三是“国际化”,引才通道进一步拓宽;四是“精准化”,需求导向进一步明确;五是“团队化”,人才整体效能进一步增强;六是“合同化”,人才评价方式进一步完善。

        截止到目前,学校拥有双聘院士、外籍院士6人,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特聘专家1人,“外专千人计划”特聘专家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家“万人计划”第一批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36人。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2人,第二层次人选10人,湖北省“百人计划”人选12人,“楚天学者”人选105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人员10人。经过60年的努力,我校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实现了从数量到质量的飞跃发展。

(二)坚持引育并举,助力教师成长发展,专任教师队伍不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

        建校初期,学校师资力量极度匮乏,人事处在从周边院校聘期兼职教师的同时,加强现有师资力量的培养,鼓励教师进修提高学历,重点培养教学、科研骨干。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紧紧围绕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立足于学校师资队伍现状,不断激发各类人员活力。

        一是加强青年教师的引进与培养。 每年引进50余名博士,建立新聘教师助教制度,对新进博士给予2年保护期,原则上2年后上讲台。开展教授牵手新进校博士工作,助推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定期举办教师教学竞赛,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成长提供发展平台。

        二是稳步推进职称评审改革。 以职称评审改革为契机,从制度、目标、标准、流程上改进教师职称评审工作,实行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坚持在健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促进评审“科学规范”;坚持在明确目标导向上下功夫,促进评出“主流价值”;坚持在完善评价标准上下功夫,促进岗位“分类管理”;坚持在规范评审流程上下功夫,促进评审“公平公正”。

         

(学校召开职称评审工作动员会)

        三是积极推进职工能力提升。 坚持“请进来、走出去”,鼓励中青年职工到国内外访学研修,开拓国际视野,培养创新思维,举办“出国访学论坛”,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推进教师队伍博士化,鼓励在职教师进行学历提升,全方位助力青年骨干教师更快成长。

        四是深化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 在岗位聘用与考核工作中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贡献”的用人导向,合理设置岗位,坚持“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原则,做到一人一岗,一岗一责,岗责相符。做好教职工岗位聘期考核,考核的结果作为教师工作评价的首要标准,作为其调整岗位、工资以及续订聘用合同的依据,实现“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薪酬能升能降”。

        随着学校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职工队伍和专任教师队伍同步协调发展,职工人数由1978年的132人,发展到1982年的311人,到2005年的1078人,增加到2018年的1761人(离退休人员805人);专任教师由1978年的33人、发展到1982年的144人、2005年的715人,增加到2018年的1027人。40年间,教职工人数增加了12倍,专任教师人数增加了30倍;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的比例由1988年的18.9%、2005年的38.9%,上升到2018年的64.2%。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数达467人,占专任教师比例的45.5%。截止到2018年6月,学校拥有二级教授13人、三级教授27人、国家级称号专家94人、省部级称号专家103人。国家级称号专家中,全国优秀教师3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1人、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1人。通过60年的发展,师资队伍学历结构和质量层次逐步得到提高,不仅实现了量的扩张,教师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也更加合理。连续五年获全省“博士服务团”工作先进单位,近年来已有200余名教师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地方合作和湖北省教育厅高校青年教师等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三)增加经费投入,提高职工收入水平,职工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建校初期,人事处根据学校要求,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事业单位工资标准发放职工工资。随着高校校内津贴制度的实施,学校于90年代实施了校内津贴制度,2011年实现了三校区校内津贴标准的统一,2013年起实施绩效工资制度。近年来,学校党委和行政克服学生人数减少、收入减少等困难,逐年加大人员经费的投入,校内分配总额大幅度增加。经统计,我校在职教职工校内分配支出由2013年的1.88亿元增加至2017年的3.32亿元,累计增加1.43亿元,增幅达76.02%,年均增幅达15.20%。近五年,学校通过提高教职工公积金、绩效标准等多种方式,逐步提高收入。学校分别于2007年、2012年、2015年和2017年多次提高调整公积金缴费标准,目前我校职工公积金缴费水平居省属高校前列;2015年通过提高绩效工资标准,教职工收入增幅超过20%;学校根据发展情况和财力状况,每年适当提高年终分配标准,提高教职工收入。五年间,在职教职工人均收入由2013年的11.40万元增加至2017年的18.32万元,累计增加5.92万元,增幅51.98%,年均增幅10.40%。截止目前,我校在职教职工人均年收入18万余元,教职工幸福感明显增强。

(四)加强制度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师生水平不断提高

        建校初期,受传统人事管理理念、内外部因素制约等影响,学校人事相关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百废待兴。近年来,人事处积极向周边高校及纺织行业兄弟高校学习管理经验,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不断摸索,完善人事管理制度,严肃人事纪律,创新服务方式,不断提高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

        一是加强人事制度建设。 近年来,学校先后出台人才引进、职称评审、岗位聘任、考勤管理、退休等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人事制度,规范人事管理,保证制度的科学性与公平性。

        二是严格人事管理。 每年定期开展专项治理,严肃人事纪律,向“在编不在岗、拿钱不干活”行为说不,构建适应学校长期发展的科学管理机制。

 

(定期开展长期病假人员审核工作)

        三是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完成了全校在职职工全员聘用工作,以分类管理为基础,探索岗位聘任的竞争机制,完善教师、管理、专技、工勤队伍的分类管理体系。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工作,保障职工福利的同时,为实现职工“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打通制度壁垒。

        四是热情为教职工服务。 做好职工报到、调岗、调入、辞职、考试、出境人员报备、社保异动、出具各类证明、退休等各项服务工作,规范教职工请假、因私出国等办事流程,为每一位老师办实事。通过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初步形成了用制度管人的局面。

三、加强自身建设,坚持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制度,建立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人事干部队伍

        人事处经过60年的发展,人员队伍结构更趋合理,形成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人事工作队伍。1989年至今,人事处历任7位处长(杜宗林、胡萩莎、吴刚、张尚勇、马俊、陈朝阳、高建勋)、12位副处长(胡萩莎、彭育园、吴刚、陈朝阳、余家友、张全民、刘戈、施静、杨志强、何为、张莎莎、袁国梁),人事处历任领导班子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团结全体职工共同努力,为人事处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人事处明确建立“学习型”机关,稳步提升干事创业能力。一是领导以身作则,带头示范。处领导定期参加学校中心组学习,提交学习心得;人事处坚持每月1次理论学习和1次业务学习制度,按时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支部书记带头讲党课,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是推动每名党员真学深学。创新学习方式,每次学习均结合学校人事人才工作实际谈体会,每次学习有主题、有讨论、有收获。建立QQ和微信学习群,打造“指尖上的课堂”。组织党员赴青龙山革命烈士公园现场学习,切实坚定信仰、纯洁思想。荣获2017年“先进党支部”。三是充分利用网站、媒体、公众号等载体,及时宣传习近平高等教育思想和人才理论,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发布工作动态新闻,推送微信公众号消息,有效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人事处荣获2017年全校先进宣传单位。


(人事处支部定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二)加强作风建设,做好风险防控

        人事处立足我校人才队伍建设和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实际,扎实推进“创新型”机关建设,牢固树立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思想,开展专题宣传教育,关注“四风”问题新表现新动向,结合廉政风险防控工作要求,不断完善工作岗位廉政风险防控排查表,自觉排查风险点。如在人才公开招聘中,坚持委托有资质且经验丰富的第三方人才考试机构命题,签订保密协议,进一步规范全过程,在开考,把试题泄漏风险降至零。在职称评审中,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评委“抽签”制度,避免出现评委打人情分的情况。坚持把遵法守纪、勤政廉政、干净干事作为立身之本,切实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强有力的推动了各项工作。

(三)加强服务意识,强化责任担当

        人事处成员牢固树立教师为本的工作理念,创建“服务型”机关。处领导班子以身示范,深入所有教学院部开展人才工作调研。讲奉献,热心为教职工服务,认真接待每一位来访职工,做到说好每一句话,接好每一个电话,办好每一件事。强化责任担当,抓好重点责任落实。遇事不拖延、不推诿,讲究职业道德,办事公正,不以权谋私,不敷衍塞责。增强工作责任心,提高办事效率,为职工排忧解难。

          60年来,人事处与学校事业发展同呼吸、共命运,不断成长、壮大。人事处将以校庆60周年为新的起点,抓住国家和湖北省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双一流”建设的有利时机,在学校党委、行政的坚强领导下,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完善人事政策制度,提高人事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我校人才队伍数量和质量,为学校“升博”和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提供人才和人事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