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为中国经济提供不竭动力

17.01.2015  06:13

2014年,中国迎来了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先后召开八次会议,重大改革接连推出,势如破竹。中央确定全年80个重点改革任务,多项经济改革稳步推进,取得积极进展,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简政放权释放市场活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媒体梳理发现,在2014年召开的40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有21次会议讨论了“简政放权”,已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超300项。

简政放权让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自2014年3月全面实施注册资本登记认缴制以来,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1004.71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16.65%,平均每天新注册企业由改革前的6900户上升至现在的1.04万户,对稳增长、促就业发挥重要作用。

应该说过去这一年,减少行政性审批还是起到不小作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指出,“2015年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在落实负面清单方面会有一些大的突破。”他认为,最重要的契机就是中美双边投资协定。中美双边投资协定如果能签订,特别是市场准入方面能有重要突破,中国对外开放将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刘世锦表示,市场准入方面一个突破性进展就是三中全会提出的负面清单管理方式,把一些不适合进入的市场主体提出来,除此之外的无论是国有民营、内资企业外资企业都可以进入。“希望这方面在今后一段时间能有大的突破,把上海自贸区的实验逐步扩展到更多地区。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对媒体表示,行政审批权限的下放和减少仍是今后的一个趋势,关键是在下放之后,政府要对下放的行政审批权限进行跟踪监督,如一些行政审批权限下放给中介组织、企业协会等,政府还要对社会组织进行指导与监督,使“最后一公里”能够落到实处。

财税改革成效逐步显现

2014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的“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开始全面贯彻落实,波澜壮阔的改革序幕就此拉开,财税不再只是国家“账本”的收与支,成为促进国家治理、改善百姓生活的基础。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2014年6月出台,从预算制度大力革新,到税收制度“全盘”调整,再到政府购买服务等配套改革,财税改革全面提速,成效逐步显现。

2014年财税改革最大的特点就是‘快、准、稳’密集出台政策,预算、税制等多项改革协同推进。”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白景明此前对经济日报记者表示。白景明说,“预算制度改革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预算制度是现代财政制度的基础,通过安排财政收支,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2014年,预算法修正案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不到两个月,国务院即发布《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描绘出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路线图。一年过去了,预算公开取得实质性进展,三年财政规划编制框架初步确立。

税收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速,在影响转方式、调结构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减轻企业负担、促进产业均衡发展,2014年营改增试点扩至铁路运输、邮政和电信业等行业;为发挥税收在资源利用上的调节作用,调整了成品油等部分产品消费税政策,还实施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并清理规范涉及煤炭、原油、天然气的收费基金;为落实税收法定,配合全国人大研究起草房地产税法草案,积极推进环境保护税立法相关工作。

改革协同推进,财政风险控制同样重要。去年,针对地方债问题,持续收紧管控“紧箍咒”的同时,“开明渠”,开展地方政府自主发债的“破冰”行动。在10个省市开展地方债自发自还试点之后,探索建立“借、用、还”一体化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机制。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去年底对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再次做了梳理,2015年要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适当加大力度,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加快推动转方式、调结构,强化风险防控;盘活存量,用好增量,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有保有压,确保重点领域特别是民生支出;坚持依法理财,加强财政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金融改革增强市场韧性

金融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金融改革已经启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资本市场、民营银行准入、对外投资等领域改革,逐步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陈雨露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开始步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这种“新常态”对金融领域的影响比实体领域更为强烈、更为复杂,金融政策需要直面这些挑战,寻找适合的解决之道。

2014年5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落实和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7月23日,金融“新国十条”出台,再度剑指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11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11月21日,央行宣布下调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0.4个百分点至5.6%,下调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至2.75%,并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11月30日,《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出炉,提出为各大行存款提供统一的风险保障制度……改革举措稳步推出。

专家认为,金融改革将极大地增加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在稳增长期待的指引下,改革将继续阔步前行,相关效应也会渐次呈现。以存款保险条例为例,2014年11月30日央行、国务院法制办发布的《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为我国存款利率上浮区间的进一步扩大、利率市场化提供了一层“缓冲垫”,“盘活存量”、“增加存贷比指标弹性”等新提法大大增加了市场对银行业改革深入的预期。

展望2015年,金融改革仍将是深化改革的核心。陈雨露指出,金融改革的重点依然在两个方面:一是金融市场化的改革;二是监管体系和安全网体系的构建。随后,以“沪港通”的实施和“自贸区”政策的落实为基础,资本帐户开放的改革也将逐步铺开。

改革为国企注入更强竞争力

三十多年来,被称作“最难啃骨头”的国企改革不断纵深推进,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给国企改革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会议提出“国企改革要奔着问题去,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

刘世锦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国企改革有些问题还在讨论,大的方向是按照三中全会确定的基本方针和做法,由过去以管企业管资产为主转向以管资本为主。国有资本投资运营要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方面”,即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要向这些领域集中,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在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大的前提下,解决国有企业内部机制问题。

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卓元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专门讲到“国企改革要奔着问题去,以增强企业活力、提高效率为中心,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加上讲到要加快垄断行业改革,这都说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国有企业改革很重视,对今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张卓元表示,大家要逐步提高认识,把思想统一到三中全会《决定》上来。“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一些利益所有者的阻挠,这就希望上面进行强有力的推进,这样才使得国有企业改革这个大难题逐步推进。

贝莱德(BlackRock)主席、行政总裁及联合创始人劳伦斯-芬克(Laurence D. Fink)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及国企改革带来的投资机会,“国企改革可以使中国的国企变得更有竞争力,更加全球化,更容易被国外的投资者所青睐”。(中国经济网记者 马常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