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现场会议侧记
干部带着群众干 美丽家乡在眼前
——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现场会议侧记
图为:参会代表在钟祥市客店镇明灯村实地参观
图为:通山县黄沙铺镇源头村召开群众讨论会
图为:孝昌县王店镇磨山村樊家湾村民参加集体劳动
图为:红安县永佳河镇喻畈村
图为:武汉市新洲区邾城街巴徐村徐治塆“大妈清洁队”
图为:京山县罗店镇马岭村
图为:钟祥市客店镇明灯村村民的村口会议
图为:黄冈市陈策楼镇陈策楼村
图为:洪湖市老湾回族乡珂里村的创意砖墙
图为:恩施市芭蕉侗族乡灯笼坝村
湖北日报讯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湖北是一个农业大省,约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仍将有近2000万人生活在农村。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能改善,何来全面小康?
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因地制宜搞好村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给农民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是各级各部门必须长期抓好的重点工作。
6月29日,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现场会议在京山县召开,会议安排了观摩活动,交流了经验,省政府对下一阶段工作进行了部署,要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上下联动,密切配合,不断加大投入,强化推进措施,发动群众和社会广泛参与,推动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会议提出,要创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思路、方法,必须坚持“上下协同”的工作机制,即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
要遵循“四位一体”的工作思路,即群众为本、产业为要、生态为基、文化为魂。
要采用“四‘两’拨千斤”的工作方法,即解决好规划引领与风貌塑造两个突出问题,处理好“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关系,补齐垃圾治理和污水处理两个短板,发挥新乡贤和社会参与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不同的村庄一样的乡愁
分类推进农村环境改善
会议提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的建设路子,注意乡土味道,体现农村特点,记得住乡愁,留得住绿水青山。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任务十分艰巨。近年来,湖北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通过开展“三万”活动、“美丽家园、洁净乡村”和“绿满荆楚”行动、环境连片整治、“荆楚派”和美丽乡村试点、宜居村庄创建、绿色幸福村创建、生态村创建等工作,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总体仍有较大差距,必须以更大的力度扎实推动各项工作有效开展。
会议明确,对基本生活条件尚未完善的地区,要以“住房安全、饮水卫生、用电稳定、信息畅通、出行方便、污染控制、避险安全”为目标,加强“水路气电房”等基本生活服务设施建设。
对基本生活条件基本完善的地区,要以“干净、整洁、卫生”为目标,以污水、垃圾治理为重点,开展环境整治。
对基本生活条件较为完善的地区,则要做好提升工程,以“生态文明、产业发展、文化传承、宜居宜业”为目标,着力塑造农村风貌特色,加强优秀历史文化传承,开展绿化美化行动,促进产村融合发展,强化公共服务能力。
群众、产业、生态、文化四位一体造就美丽乡村
群众为本。就是坚持群众的事自己议、自己定、自己管。过去,很多地方存在“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因此,一定要加强引导,让群众把环境治理作为自己的事,广泛参与,亲自动手。村庄环境整治不能简单当成工程干,而要依靠有效的工作推动进制,才能保持长久的效果。
产业为要。只有产业发展了,才能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才能安居乐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一定要把产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结合自然禀赋与历史文化优势,精准定位,深度整合,发展一批传统工艺、特色产品、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等类型多样的特色乡村,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生态为基。生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底盘,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农村良好的自然环境不仅是城市生态的重要保证,其乡土景观本身也是一种生产力,可用来开展爱国教育、科普教育、乡村旅游,发展新的经济模式,必须切实加强保护,防止破坏。
文化为魂。挖掘地方文化底蕴,可以激发乡土乡亲的自豪感和归宿感,能够凝心聚力,团结民众,提振精神。加强历史文化研究,可以拓宽思路,通过文化创意实现产业增值,找到特色发展路径。因此,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必须把保护和传承优秀历史文化贯穿始终。
听取民意精心规划
让农民设计自己的家
乡村规划不能照搬城市规划模式,规划编制人员必须对农村生产方式、产业发展深入了解,避免纸上谈兵,闭门造车,脱离群众。
会议指出,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改革乡村规划工作方式,将城镇规划转向全域规划,把设计师的规划变为农民的规划,真正发挥规划引领作用。规划除了要求美观,还必须确保安全。要做好农村建房的规划,不在没有规划的地方建房,不建没有经过规划设计的房子,要统筹考虑排水沟渠、安全通道、地基承载力等要素,避开泥石流和滑坡地带。
规划也是社会动员、社会过程和社会学习。规划是一项公共政策,要有广泛的公众参与作基础,让规划成为共同行为的准则。动员公众参与规划,有助于建立有效的管理秩序。特别是农村,必须将广泛的社会动员作为“规划先行”的基本要求。这样乡村规划才有生命力和科学性,才能真正起到引领作用,农村建房无序问题才会根本解决。“社会过程”重点在于“过程管理”,所有的建设管理行为都可作为规划行为,在发动群众的基础上编制规划,建设中严格实施规划,建设完成后科学规划管理。“社会学习”要解决向谁学的问题。会议提出,要向农民学习,向基层干部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丰富经验,反思规划过程,并提出完善提升的思路,如此循环。政府有组织性地做好规划工作,一步步下去,整体水平就提升了。
净化、绿化、美化
有条不紊建设美丽乡村
村庄净化,重点是做好生活垃圾与污水治理。
生活垃圾治理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基础性工作,建设美丽乡村必须从垃圾治理入手。会议明确,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要把握好三点:首先是“操作性”。垃圾清理基本不需要什么投入,群众组织起来能够自己动手完成。其次是“广泛性”。垃圾清理对劳动力要求不高,妇女、儿童、老人都可以参与,能够最广泛地发动群众。第三是“反复性”。陈年垃圾积重难返,不可能一次就清理完成,必须反复动员群众,这个过程中能够培养农民卫生习惯,密切干群联系,要将清理垃圾作为践行群众路线的一种有效形式。会议指出,垃圾的转运和处理环节,各级政府应通过财政和市场手段来加强保证,建立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城乡一体的管理体系、资金筹措与分担体系。此外,还要加强宣传,创新工作方式,采用“小手拉大手”等方式,逐步尝试推广垃圾分类减量工作。
农村污水治理,必须坚持城乡统筹的原则,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方式解决资金投入问题,通过以城带乡、集中打捆、企业运营的方式解决技术与持续性问题。同时,立足农村居住分散的实际,以群众满意为衡量标准,解决好污水处理适用技术问题。湖北是千湖之省,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分布着大量的塘堰和沟渠,有相当一部分被垃圾淤塞,污水充滞,造成环境污染、水体恶化,有的还成为致病主因,严重影响农村人居环境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各级政府要切实采取措施,积极行动,加强治理。相关部门要加强指导,积极支持,将塘堰和沟渠的污染治理工作列入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和人居环境考核的重要内容。
会议要求,全面推动实施“绿满荆楚”行动,结合水土保持等工程,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村庄绿化覆盖率,保护和修复自然景观与田园景观,重点加强村旁、宅旁、路旁、水旁等“四旁”以及村内公共活动场地的绿化美化,做到“户平新增十棵树”和“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加快实施绿色全覆盖,建成一批“村在林中,房在园中,人在画中”的“绿色示范村”。
开展村庄美化行动,加强房屋改造和环境美化。重点突出村庄道路、河道、庭院、房前屋后整治,协调村庄建筑风格,体现地方特色。引导农民利用前庭后院和空闲地,通过植物造景和土木造景,营造自然生态的环境,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田园。要慎砍树、禁挖山、少拆房、不填湖,减少对人文景观和自然环境的破坏。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禁止大拆大建。
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
三方合力重现乡村之美
“群众打底子,政府铺面子”,这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基本工作规律。会议提出,具体工作中必须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将群众组织起来,自己动手建设美丽家园,解决好内生动力与外部支持问题,处理好政府责任主体、农民建设主体、社会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发挥和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
加强政策引导。各级政府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列入财政预算,加强各项涉农资金的整合,统筹安排,集中支持,集中投入,形成合力,提高效率,避免兵力分散和浪费性重复建设。加强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引导基层打开思路,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在自觉自愿和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与农民共同建立使用者付费制度,减轻财政压力。开展试点示范,坚持示范先行,点上开花,面上推广的工作方法,重点开展实用性示范项目建设,做到“投资少、成效好、可复制、能持续”,让广大的村庄“明方向、懂方法、增信心”。加强宣传交流,经常组织交流评比活动,发挥先进典型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必须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建立起党委政府领导下的自下而上的工作机制,将农民群众组织起来,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激发内生动力,增强农民的参与感与获得感,减轻工作中的矛盾与阻力,使拆除违建、清理垃圾、绿化美化等基础工作顺利推进。同时,通过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实现农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提振精神状态,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农民有了精神,农村就有希望,这是精准扶贫中“扶贫必先扶志”的基本要求。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发动社会参与。中华文明的根在农村,很多人都愿意为农村的发展出一份力。社会主体参与进来,可利用不同资源与村庄开展共同经营,帮助村庄完善基础设施,有效缓解投入不足的矛盾。同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面的成功人士,用其学识专长、创业经验反哺桑梓,用他们的嘉言懿行,涵育文明乡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
先动手、后伸手、不空手
干群“精气神”得到提振
省住建厅厅长李昌海表示,我省农村环境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村庄整治的初期,人们一般只是奔着“干净、整洁”而去,但随着工作的逐步深入,干部群众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意义有了更新、更高的认识。治理农村环境,仅靠政府投入远远不够,很多地区通过有效方式,将群众组织起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自己动手建设美丽家园。这个过程中,通过共同谋划蓝图、反复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大家一起劳动,干群联系更加紧密,党的优良传统得到进一步发扬,党员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不断提高,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通过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使原本废弃的一砖一瓦都得到有效利用,用较少的投入换来较大的变化,农民的信心不断增强,热爱集体、建设家乡的热情高涨,乡村治安逐步好转,文明新风逐步形成,公序良俗得以确立,邻里关系更加和睦。
农民精神状态的提振,还为更加有效推进精准扶贫提供了较好的群众基础。省委宣传部和省住建厅联合指导举办首届乡贤论坛,为乡村发展对接智慧、对接资本、对接乡贤,吸引了一批企业家、投资人、创业者及其它成功人士参与支持,为乡村建设吹进了新风,增强了活力,更加激发了基层干部群众的干事创业热情。过去很多同志老爱讲客观困难,现在大家更愿意讨论怎么做,“等、靠、要”的思想得到转变,“先动手、后伸手、不空手”的要求,正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得到落实。
典型经验
武汉市:“城管革命”进农村
2011年,武汉市启动“城管革命”三年行动,带来了城市环境的根本性变化,先后捧回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的桂冠。去年,武汉举全市之力,推进“城管革命”进农村,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武汉将农村垃圾治理和村湾环境达标写进了2016年市委一号文件和市《政府工作报告》,对6个新城区、80个涉农街道(单位)、1913个行政村的完成情况纳入政府目标考核,成立以市委副书记为组长、市政府两位分管市长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
2015年,按照区域经济发展和村湾布局规划,武汉将1913个行政村划分为669个一类村和1244个二类村,市财政投入7500万元,区财政配套1.8亿元,夯实农村环卫基础。今年,市财政又按每个达标村平均5万元的标准,下拨资金8255万元,区财政计划投入3亿元,全面推进垃圾收运体系建设和村湾达标工作。目前,全市农村“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街转运、市及区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基本形成。
武汉还坚持以区为主、部门联动、群众参与,全方位推进“城管革命”进农村。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规定动作稳步推进,打造美丽乡村、精品乡村。
定期召开“城管革命”进农村推进会、现场会,抓统筹、抓部署;定期召开调度会、分析会,抓检查,抓督办。
创新考评奖惩机制。制定严格考核办法,选取第三方测评机构,对区、街、村实行“背靠背”检查考核,每月打分、排名、通报、定期媒体曝光、末位追责。
建立“治庸问责”机制。将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列入“十大突出问题”电视问政承诺整改。从去年3月到今年6月,全市共129名干部因村湾环境整治不力受到处分。
京山县:村在景中人在画中 乐在其中
京山县始终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定位、高质量推进,做优绿色发展底蕴,以美丽乡村建设彰显生态之美。
提出“坚持科学发展,建设生态京山”战略。坚持“多规合一”,将美丽乡村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等纳入“十三五”统筹规划。按照自上而下编制实施规划、自下而上修订完善规划的原则,科学制定以主城区为中心、2个重点镇为支撑、10个特色镇为节点、100个农村新社区为基础的“1211”四位一体城乡空间格局,整合各类项目资金,推动宜居村庄建设与村庄环境整治、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生态环境示范村创建等高度融合。初步形成了“园林县城、特色小镇、美丽村庄”层次清晰的美丽乡村建设格局。
坚持科学发展,建设生态京山,将绿色发展植入全域美丽乡村建设之中,按照“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整体推进”思路,不搞大拆大建,保留原始景观元素,充分彰显“一村一品”的自然美、个性美和人文美。
同时,京山以人民致富为目的,以特色种养为重点,以新型农村经营主体为依托,全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三万”活动为契机,促进城镇公共资源和发展资源向农村下移下沉,全力打造硬环境,提升软环境。
钟祥市:八种模式全面推进
钟祥市紧扣“三清”(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目标,树立“三化”(常态抓净化、常年抓绿化、长效推进网格化)理念,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创新推进,探索出了八种可借鉴、可推广、可复制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模式。
这八种模式分别是:两区共建、三产融合、四化同步、5A景区”的“彭墩样板”;集体供地,统一规划,分户自建的“湖山典型”;留住乡愁,发展旅游的“明灯方向”;以绿化促净化,以“两化”促和谐的“陈安特色”;把净化当家事办,把绿化当产业干的“杨桥路子”;发动群众整理清理,引导群众绿化美化的“沈湾经验”;费用群众缴,设施群众管,效果群众评的“马桥模式”;借力市场主体,建设美丽社区的“共兴现象”。
钟祥先后20多次集中组织各乡镇分管同志、村党组织书记到八个村开展了“驻村挂职”“帮助找问题”等活动。并组织专班,深入调研,挖掘提炼亮点做法,总结经验,编印成册,下发给所有乡镇分管农业的副书记和村党组织书记学习借鉴。
全市农村实行“三类别”(整治村、创建村、示范村)推进,梯度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每个乡镇每年新增示范村4个以上,整治村以40%的比例递减。定时进行考评,奖罚分明。
从2012年开始,钟祥市政府坚持“四个一”抓投入。市财政为每村每年安排1万元,从“一事一议”奖补资金中安排1万元,人社部门为每村安排1个公益岗位,民政部门为每村安排1名保洁员。2015年,全市整合各类资金1.5亿元,用于美丽乡村建设。
自2012年以来,远安县以清除白色垃圾(“清白”工程)为重点,举全县之力治理农村生活垃圾。经过四年努力,全域基本不见白色垃圾,干净整洁成为远安的一张靓丽名片。
全县的“清白”工程由县委书记、县长亲自抓。实行城管局长负责城市规划区、交通局长负责公路边沟范围、水利局长负责县城主河道行洪区、各乡镇长负责本辖区的卫生责任体系,实现了“清白”工程责任的无缝覆盖。
在村一级,按每千人不低于2人的标准,共配保洁员432人;成立由村干部、老党员、网格员组成的义务监督员队伍。对分散户,配垃圾桶或建简易垃圾池,共配垃圾桶(池)32000多个。对集中户,每20至50户建一个垃圾集并房,共建集并房4000多个。在集镇,建成8个垃圾中转站,并配置了相当数量的中转箱。此外,通过项目捆、财政投、部门帮,多渠道筹集3200万元设施建设资金。
各村“清白”工程与村(居)书记、主任的工资待遇挂钩。实行定期检查通报制度。所有乡镇对村(居)书记、主任都实行了卫生约谈或诫勉谈话制度。针对垃圾总量激增、监管难度大、人员缺乏统一管理等突出问题,从分类减量、智能管理、改革创新、习惯养成等方面入手,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步入新阶段。
通过几年努力,远安全域更干净了。连续四年,远安处处不见白色垃圾,处处整洁卫生。爱护环境、讲究卫生成为全县上下一种不可逆转的风气。火钳、手套、垃圾袋,成为远安干部的标配。
洪湖市老湾回族乡:农村美必须靠农民
洪湖市老湾回族乡以人居环境改善为突破口,从改善农民生活习惯入手,以“发动群众”为实现手段,探索“政府指导、合作社主导、村民主体”的村级发展模式。其实践操作模式概括为“123+X”村民自治管理模式。
“1”就是“一个中心”,即以村委会为中心;“2”就是“两个抓手”,即村务监督管理委员会、村级发展专业合作社;“3”就是“三支队伍”,即村两委班子、党员队伍、乡贤人士;“X”就是“若干个协会”,即根据村庄发展需求设置村民自治管理组织。
村庄建设与发展统一在村两委之下开展工作;村两委接受村务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监督;村庄产业发展由村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统一运营管理。坚持以群众为本,紧紧依靠“三支队伍”,发动带领群众投身建设,提高群众参与度。村级事务管理协会各尽其责、各司其职,利用“熟人社会”这一特殊的乡村肌理,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
老湾乡对发动群众“难不难”有深刻的体会:坚持下来了,就很“容易”;放弃了,就是“太难”。发动群众工作慢一点,是为了建设进度更快一点。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群众的智慧是无限的,群众的精神是无敌的。没有落后的群众,关键看干部怎么做。
通过推行“123+X”模式,激发了农民自发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形成“群众的事情,群众自己议、自己定、自己做、自己管”,“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设、自己享用”,实现村民人人都是主人翁、人人都是建设者、人人都是分享者、人人都是代言人,使乡村建设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恩施州:以特色民居彰显民族文化
近年来,恩施州打造了9个示范乡镇、8个重点镇和500个示范村,共建设(改造)特色民居7万多户,形成了多条特色鲜明、风格各异的新农村建设示范带,彰显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2009年以来,恩施州委、州政府出台了多个文件,明确特色民居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及工作重点。州政府连续四年将特色民居建设作为政府向全州人民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成立了由州长担任组长,分管副州长任副组长的特色民居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州政府统一领导、县市政府协调联动、乡镇政府主体负责的工作机制。要求各县市把特色民居建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按照“统筹城乡、合理布局、完善功能”的要求,科学编制完善县域村镇建设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特色民居建设专项规划。同时,加强规划管控力度,有效提升了特色民居改造建设水平。
几年来,恩施州通过多种形式,让广大群众自觉投身到特色民居建设之中,真正形成政府引导、部门服务、群众主体、全民参与的工作局面。把建设特色民居与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旅游开发、扶贫搬迁、生态移民等项目资金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不断拓宽融资渠道,缓解了资金不足的难题。
恩施州还加强特色民居的施工设计、技术培训、质量监督三项服务,逐步形成了“一乡一品”“一村一特”的民居风格。编制下发《恩施州特色民居图集》1万多册。全州选派乡村干部和建筑工匠外出考察学习,组织开展3期共1500名农村工匠培训。广泛招纳民间艺人参与村庄建设和整治工作,培养了一批技艺精湛的民族工艺人才。
参会代表感言
黄冈市副市长张社教:
此次会议开得很及时、很成功,荆门、钟祥、京山等地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黄冈市从这次会议上收获颇多,这些经验可复制能持续,切合农村的实际,很有操作性。会议后,我们将马上整理汇报传达提纲,向有关领导和部门同志做好汇报传达。同时,立即组织选点,打造一带一片:即黄冈大别山旅游公路美丽风情示范带和黄(州)、团(风)、浠(水)美丽乡村示范片,与黄冈市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联系起来。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一定要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并持之以恒地抓下去。黄冈市将每季度召开一次协调会,对各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进行交流总结。
罗田县住建局局长汪涛:
此次会议开得很好,很及时,尤其是实地参观了几个村庄,很受启发。下一步,罗田县将按照会议精神,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认真学习各地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坚持绿色、环保,自然生态的理念,在农村鼓励就地取材、就势造景改善农村环境,做到水、塘、路整洁美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孝感市城建委主任叶华:
荆门及钟祥、京山的经验非常好,好就好在他们的经验好学习借鉴,比较接地气。
整体规划、整体推动、整体效果好,钟祥、京山两个地方几十公里沿途非常干净整洁,点、面、线结合得很好。
今后,孝感将按照会议精神,全力推动各项工作,切实改善孝感的农村人居环境。
公安县副县长隆刚:
得益于政府高度重视、部门积极推动、企业及群众广泛参与,钟祥、京山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公安县将汇报传达会议精神,组织相关部门认真学习这些经验。县政府将成立专班,县住建局将把制订全域规划和专项规划结合起来,并召开会议进行安排。公安县将在部分乡镇选择有条件的村庄进行示范,逐步推动,分阶段改善全县的农村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