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样板党支部】资环学院2016级博士生党支部:锻造支部“三力”
通讯员:梅菲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环境类2016级博士研究生党支部成立于2016年9月,这个拥有11名党员的支部将支部组织生活融入了日常生活,把支部变成了第二个课堂、第二个家。该支部于近日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
组织生活就是日常生活
进入博士阶段,同学们都面临着非常繁重的科研学术压力,实验室分散,11位同学们各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方式,怎样才能把大家聚在一起呢?党支书蒋惠梦犯了难。
大块的时间大家都用来了学习,那么吃饭的零碎时间呢?蒋惠梦突然有了灵感:“学习午餐会”。所以利用午餐时间,支部成员聚在一起,把零碎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每天学习半小时,学习一个先进党员人物,学习他的事迹,积少成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党支部的成员们。
两年来,支部不仅组织党员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等活动,还将理论学习运用到了实践当中。
支部坚持定期开展志愿活动,努力做到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打造活动名片,让服务成为一种常态。支部成立以来,共开展集体志愿活动12次。
支部成员董祎挈献血次数高达60余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金奖”。他说胸前佩戴着党徽,就应该“心中有党,心系他人”。
愿做志愿途中的“一粒火种”。支部开展系列志愿服务活动,不仅仅带领支部成员参与服务,还吸引学院10余个党支部的接力参与。
练好内功,锻造坚定信仰
学习的平台搭起来了,怎么学成了蒋惠梦的第二个难题。
虽然只有11个人,但做事也要有据可循。蒋惠梦和支委们一起多次讨论、反复修改,坚持“三会一课”和“请假审批”制度,严把党员发展关,坚持“细化到位、执行到位、检验到位”的措施。在做好支部的“规定动作”之外,还创新性地建立了与学院其他支部的联席会议制度、以党建带团建制度等。
作为博士生,科研任务重。支部坚持抓党建促科研,党员教育与学术研究齐头并进,支部党员要在学术科研方面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多位成员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专项奖学金等。同时,支部成员在多项国际会议中获得优秀论文奖,承担科研项目40余项,7名成员有出国/境学术交流和联合培养经历。支部成员发表论文44篇(SCI论文20篇、中文核心论文14篇、会议论文10篇,人均4篇)、实用新型/发明专利11项,参加国内/际会议20余次,获相关奖励证书60余份。
支部通过组织开展“奔跑吧,党员”、红色户外素质挑战赛、“理论知识竞答”等,引导支部成员具备“健康身体、专业知识、社交能力和慎独自律”。
自成立以来,支部共开展活动64次,其中现场活动达37次,实现了党员教育“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现场”的有机结合。在学术、生活以及社会服务的活动中辐射带动了身边的党员和群众,为支部建设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支部成员就是最亲的家人
有了制度的保障,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提升。
红色教育基地探访是最受同学们欢迎的学习形式,但是怎样让红色教育不变成只是“去过”呢?
蒋惠梦给红色教育加了“料”,在支部成员生日的时候开展红色教育,赴红色教育基地为支部成员过“第二个生日”。把为支部成员过生日和红色教育学习绑定,让每一次学习都变成纪念日,又将支部成员们的感情拉近。
同时,支部还打造了自己的工作品牌,建立了专属微信群、QQ群与“珞珈星火”微信公众号。其中,“珞珈星火”公众号除了推送涵盖了政治、生活、学习、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时政热点与文化精粹外,还将传统宣传方式与“互联网+”新媒体宣传方式有机结合,形成了横纵辐射网,扩大了支部建设活动的宣传面、覆盖面。据不完全统计,总浏览量已达20000+次,单篇浏览量高达2200+次。
“线上线下学习教育双结合”已成为常态化的活动,切实让支部党员达到心灵上震撼、精神上洗礼、思想上升华,真正做到“一个支部一面旗,一名党员一盏灯”。
一系列线上线下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党建活动形式与内容,通过“学习、实践、奉献”三部曲,调动了博士生党员参加活动积极性主动性,有力推动了党建工作的机制创新。支部不仅入选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党支部活力创新工程重点项目还获评学校一等奖,并荣获全国高校“两学一做”支部风采展示活动“学生党支部工作案例优秀作品”。
(编辑:张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