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商标撑起大战略——十堰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工作探访之一
日前,从国家工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传来喜讯:十堰“武当道茶”等10件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至此,十堰中国驰名商标总量由3件跃升至13件。
这是市委、市政府持续加强产业建设、坚定推进“品牌强市”的结果,是骨干企业苦练内功、做优做强品牌的结晶,也是工商机关和有关部门精心培育商标品牌、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贡献。
市委书记周霁批示:“获此荣誉值得珍惜,望市工商局一如既往指导帮助企业,进一步加强品质管理、品牌管理,力求取得更大业绩。”
树一个品牌,带动一条产业链,拉动一方经济。小小的商标,对于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和城市竞争力,促进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曾经,十堰仅有“东风”一件中国驰名商标,“东风”总部搬迁后,十堰中国驰名商标数量归零,直至2010年2月,经过多年努力,湖北通达股份有限公司的“通达牌”商标通过中国驰名商标认定,实现“零”的突破。
自2011年开始,经过连续两年的商标品牌建设工作,2012年底十堰中国驰名商标创建工作再次取得突破,十堰专用自卸车品牌“驰田金刚”通过中国驰名商标认定。然而,十堰中国驰名商标总量偏少的现实与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仍然不相适应。
为突破十堰中国驰名商标品牌创建工作瓶颈,2013年3月,市长张维国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研究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商标战略实施促进经济发展的意见》。《意见》明确建立商标培育、管理、运用和保护工作机制,提高市场主体商标意识,增强注册、运用、保护和管理商标的能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及影响力的商标品牌。《意见》还详细制定了品牌创建规划,突出四类重点品牌创建。
——提升发展制造业商标。以建设“百万量级汽车城”为目标,鼓励汽车支柱产业的商标发展,以“东风版块”骨干企业以及十堰专用车企业、汽车总成企业、汽车装备和模具生产企业为重点,着力培育一批全市知名、全省著名、全国驰名的商标群,把十堰打造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汽车产业集群和国际知名的汽车生产基地。
——扶持发展农业商标。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商标”的经营模式,突出茶叶、柑橘、水产品等高效生态种植业,推动农副产品商标品牌化经营。鼓励具有十堰印记、特色鲜明、品质优良的农特产品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指导地理标志的使用,加强质量管理,促进农业增效。
——壮大发展服务业商标。抢抓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和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机遇,充分挖掘武当文化、汽车文化、郧阳文化、房陵文化等地方文化资源,实施精品工程和品牌战略,培育建设一批文化名牌、名企、名品。
——积极培育国际知名商标。引导和支持出口商品企业在主要出口国进行商标国际注册,防止商标在国外被抢先注册。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扩大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推进国内商标向国际市场延伸,提高产品档次和品牌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为了加快推进商标创建工作,市政府设立商标战略专项资金,并出台一系列奖励办法。如对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湖北省著名商标的企业,在上级奖励的基础上,市政府每件分别再奖励50万元、5万元;被成功注册认定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的,每件奖励10万元;对获得十堰市知名商标的,由市政府进行表彰,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给予相应奖励。
2013年3月2日,在全市质量兴市大会上,市政府兑现奖励政策:颁发给十堰市驰田汽车有限公司负责人50万元奖励。该企业负责人激动地说:“没想到企业申报驰名商标,政府掏钱奖励。这给了企业培育驰名商标的信心,也表明市委市政府实施商标战略的决心。”
2014年,在市四届人大五次会议上,首次将“实施商标战略、推进品牌强市”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列入年度工作重点,十堰商标战略实施工作翻开崭新的一页;2015年,十堰建立“十堰市品牌强市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完善了“政府主导、企业主创、工商主推、部门参与”的商标发展工作机制,加速了全市商标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实施进程。
截至目前,全市商标注册量累计达到4919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3件,湖北省著名商标70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4件。以“华昌达”、“佳恒”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以“驰田金钢”、“通达牌”、“神河汽车”、“隆昌汽配”、“荣泽车桥”为代表的汽车及汽配生产制造业,以“武当道茶”、“龙王垭茶”为代表的现代农业,以“房陵本草”、“武当医药”为代表的生物药业,呈现出蓬勃发展势头,实施商标战略带来的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日益增强。
小小商标已成为促进十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为十堰加快实现“两个走在前列”目标注入新的活力。
(来源: 十堰 日报 记者 全正 彭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