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手传承常青树
肖本正,苗族,来凤县文体局退休干部。他在传承土家摆手舞、搜集整理民间文学等方面曾作出许多贡献:积极参与土家摆手舞活动的培训和辅导,从1983年到2009年,先后12次主持或参与全县大中型节日文化活动中的摆手舞音乐、舞蹈教辅工作,为普及群众摆手舞活动做出贡献。参与全县牛王节、艺术节、摆手节及大型文化活动策划。主持创编了《来凤县摆手舞之歌》,使之成为歌乐舞浑然一体较完美的民族艺术。参加来凤县摆手舞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
“亮闪闪的红灯笼挂起来哟,呼啦啦的龙凤旗飘起来哟哦,土家的哥哎苗家的妹,客家的朋友(我们)一起围拢来哟……”每到傍晚,来凤县城乡各大小广场一响起这首欢快振奋的《摆手舞之歌》旋律,市民们便会随之踩着鼓点、踏歌而舞。
这支歌舞不仅在来凤县家喻户晓,还多次亮相世博会,远赴欧洲巡演,风靡世界。
近日,我们一行前往来凤古老的盐街,拜访了其词曲主创者肖本正——“全省先进文化工作者”的获得者,一位年过花甲但依然矍铄乐观的老人。
出生于酉水之滨的土家民间艺人肖本正自幼对音乐情有独钟,家庭困境并没有影响到他对乐器的向往和学习。他常常节衣缩食,省下钱来购买有关乐理的书籍,自学二胡、笛子等器乐,对照书中说明,自制笛子、二胡等管弦乐器,探寻着丝竹乐声的奥妙。高中时,他便在学校组建了文艺队,成为学校文艺活动的“老面孔”;下放到乡村当知青时,他割舍不下对音乐的喜爱,常在艰苦繁重的农田劳动之余,带着自己组建的文艺宣传队,为乡亲们带来歌声与欢笑。
1970年,肖本正回城进入来凤县文工团,正式开始了他热爱的曲艺事业。从此,肖本正更是刻苦钻研作曲、乐器、指挥、编剧等业务技能,并先后担任了剧团乐队队长、县文联副主席等职。
在来凤县历年春节灯会、二季八节庆祝晚会、摆手节、牛王节、歌咏会等大小群众文化活动中,肖本正逐渐挑起大梁,担任起一线总指导,对于策划、创作、组织、评审、安保等每个环节,他处处思虑在前、吃苦在前,他亲自参与、认真把关,从不缺席。他还经常带队开展送戏、送书、送电影等“三下乡”活动,让文艺惠及偏远村落。
工作中,肖本正还对丰厚的土家民族文学艺术产生浓厚兴趣。他对来凤地方民间文艺进行长达10年的搜集、整理工作。为了采集到土家族苗族流传于民间的故事、歌谣、曲艺、谚语、歇后语等,他常年挑着担子,挨家挨户走村串寨。他走遍了全县202个村寨,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此后,他主编了《落印潭》《摆手舞与普舍树》《来凤县民间故事》《来凤民间歌谣集》等书籍,还参与了《来凤县烟草志》《第二届来凤县志》等地方文史资料的编撰工作。
为了夯实文化理论功底,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肖本正1985年考取武汉大学汉语言文学系进行系统学习,随后长期潜心创作。他先后为《哭嫁》《酉水排工乐》《西兰卡普的传说》《山寨新家》《黑伢走了桃花运》《八大妈夸凤城》等20多个音乐作品写词或作曲,多次获得州级以上表彰。其中,他创作的南剧小戏《西兰卡普的传说》为后来大型民族传奇南剧《西兰卡普》作了很好的铺垫,南剧《山寨新家》获全国少数民族题材剧本创作“孔雀杯”铜奖。
退休以后,肖本正发挥余热,欣然接受县文体局返聘,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先后撰写了摆手舞、南剧、地龙灯、三棒鼓、西兰卡普、打安庆、牛王节等共10多万字的文本资料,促进这些土家文化项目顺利纳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前3项被纳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
2009年,来凤筹备举办第一届中国土家摆手舞文化旅游节。以前的原生态摆手舞只有锣鼓伴奏,没有配套的固定音乐和歌词,不免显得有些单调。肖本正又担起为摆手舞配乐作词的重任。他认为,土家民族文艺要在坚持自有特色的基础上,适当融入现代文艺元素,与时俱进,切合实际,创新发展,这样就更有艺术生命力。他结合土家先民开荒拓土、发展农业、保家卫国等历史和日常生活,为摆手舞主创了曲谱和唱词,并与编导一起将摆手舞全套动作进行整合创新,进一步丰富了摆手舞的形式和内涵,使之成为歌乐舞浑然一体近乎完美的民族艺术,并且很快得到群众认可和喜爱。
近三年来,随着龙凤示范区设立,来凤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文化工作亦是风生水起。肖本正又不遗余力地投入到新一轮来凤发展热潮中:2012年,他撰写的论文《来凤三棒鼓活态传承模式与特色分析》在第三届恩施州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论坛•民间艺术活态传承模式研讨课题中获得三等奖。2013年,他编创了《来凤十二首民歌精选》,是来凤文艺精品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他为尚在建设中的龙凤民族文化中心精心设计民族博物馆内部陈设。同时编撰长达30余万字的《来凤文化体育志》,一沓沓手稿已经分门别类出炉。
肖老今年66岁了,他像一位园丁,为了让土家民族艺术之花常盛常开,他乐此不疲地劳作耕耘;他也像这个大花坛中的一株常青树,给人以无限的希望和动力;他还像一首优美隽永的旋律,让人铭记于心、回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