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宜昌大撤退故地

27.08.2015  18:00

  中新网宜昌8月27日电 题:探访宜昌大撤退故地

  记者 郭晓莹

  正午的宜昌市红星路静谧而闲适,樟树下,原英商太古轮船公司办公楼静静矗立。

  如果没有人介绍,很难想象这里就是震惊中外的“宜昌大撤退”临时指挥中心,爱国实业家、民生轮船公司创办人卢作孚就是这栋楼里指挥了中国大内迁最为壮观的一幕。

  1938年,日军逼近武汉,国民政府被迫西迁,众多工厂、学校、科研机构及军政要员、负伤将士、难民孤童等聚集宜昌,西迁重庆。数以万计的宜昌码头工人、海员、船工、纤夫,冒着敌机狂轰乱炸,在40天内将近10万吨民族工业精华设备和3万余人员如期转移,无数船工纤夫和宜昌市民因此献身,史称东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这不是一场没有后路的败退,而是一次事关国家命运的战略大转移。”宜昌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朱复胜告诉中新社记者,当时国内主要的军工设备、器材和人员撤退到大后方,在重庆周围和四川各地重建起新的工业基地,成为持久抗战的坚强后盾。

  穿过红星路的小巷来到长江边,昔日堆积如山的货物和破旧繁忙的码头已不见踪迹,取而代之的是一番繁华景象:南来北往的船只穿行在江面上,绵延不尽的滨江公园绿草如茵,与车水马龙的街道动静呼应。

  远处江面的趸船上,繁写的“宜昌码头”四个暗红大字赫然入目。“很有旧时码头的味道。”大撤退亲历者后人刘道静说,电视剧《最后的国门》曾在此拍摄,这是剧组留下的布景,不知为何一直没有撤走,他常在此散步,想象当年的景象,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父辈们曾经历的历史。

  沿着护江大堤下行至九码头,宜昌大撤退纪念园内,巨大的蓝色铁锚迎风屹立,殷红色花岗岩浮雕再现了当年气势恢弘的历史场面,不少游客和市民正在阅读纪念碑上的铭文和牺牲船工英名录。

  据统计,宜昌大撤退纪念园建成8年来共有百万人前往参观并向雕塑敬献鲜花和花篮,告慰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献身的先烈和在宜昌大撤退中死难的同胞。

  “借先辈慷慨,添今人豪情,逞长江之志,铭耿耿肝胆。”朱复胜指着《宜昌大撤退铭文》说,宜昌大撤退已经成为这座城市刻骨铭心的记忆。(完)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