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职重在“挂事”
易国祥
邓比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到永宁村挂职第一天,遇上了暴雨之后的抢险救灾,他来不及换衣服就赶到现场,与党员干部群众一起肩挑背扛,挖沙、扛袋、筑堤。“北京来的小伙子,你不用干活。”有乡领导担心邓比干不了体力活。“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不要把我当挂职干部!”邓比扛着沙袋回答。(12日21日《光明日报》)
邓比为了尽快融入挂职单位,却不愿意当地人当自己是挂职干部,至少说明:第一,挂职单位对挂职干部普遍存有一种有限期待;第二,很多挂职干部来挂职单位工作只是一种有限投入。双方会意,略有默契。在多种原因中,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那就是许多挂职,是“挂人”为主,而“挂事”不足。
《公务员法》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若干政策都明确规定:根据培养锻炼公务员的需要,可以选派公务员到下级机关或者上级机关、其他地区机关以及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挂职锻炼。不否认用人的目的是为了干事,但具体操作起来,恐怕考虑干部本人的成长与发展,会优先于基层的真实需求。于是,就有挂职过多和只挂职不干事,把挂职当升职跳板和对挂职疏于管理等弊端。挂职单位往往在意挂职干部所在单位的资源,对挂职干部本人就多当客便了。
如果把“基层工作需要”摆明,情况就不一样了。自从中央开打精准扶贫攻坚战以来,派出挂职干部的组织,就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偏重于给干部“完善履历”了,挂职干部本人再也不能“人在曹营心在汉”。因为,这一轮挂职从中央到地方,从干部到群众有着重要共识,那就是在所辖范围,在规定时间,让所有的贫困户脱贫。使命明确,邓比才不希望是那种“挂职干部”,并以实际努力成就了挂职村“增值的甜蜜事业”。
培养和使用干部的出发点决定了我们的方向感和价值追求。你把挂职简单定位于干部个人的成长,虽不排除也能培养出具有民生情怀的干部,却容易变成为挂职而挂职,让基层干部群众“陪太子读书”。重在“挂事”,就是以人民为本。把挂职与啃民生工程的骨头,与攻社会事业的难关相结合,成就事业和干部成长就会相得益彰。
(编辑:刘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