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来挽留身边的“丰子恺旧居”

09.10.2015  15:22

          (解放日报)由于邻里间未能达成共识,开放了四年多的上海丰子恺旧居近日无奈闭门谢客。丰子恺旧居一封名为《告丰子恺艺术爱好者》的公开信在网上广为传播,不少读者读后为之扼腕,并将自己的痛惜奔走相告。不过,不少网友也表示,虽然看到故居暂时关门的消息后有点懵,但将心比心,换作自己住在故居楼下,若是访客来来往往必从自家门前经过,多少也会因不堪其扰而心生抱怨。

人与人之间心生间隙的理由,往往并非缘于什么大是大非,大是大非通常是说得清楚的。倒是如今四年多后邻里矛盾久久未得解决,想必也是有太多历史问题或矛盾交织存在,累积成怨愤。如今再议,唯靠更完整、更全方位地去互相体谅方可松动。那么,是否有可能让涉事的各方(包括政府有关部门)各自罗列自己遇到的各种困难,以及解决困难时碰到的问题,取一个最大公约数呢?谈崩容易,坐下来好好谈却更珍贵、更值得敬重。

如何促使丰子恺旧居得到邻里的理解,重获恢复开放的机会?除了限流、固定开放时段、预约参观时间这些已为现代文博场馆普遍采用的管理手段,有人联想到自己在国外走访名人故居时的体验:所到之处,类似“本场馆位于居民区中。请注意您的音量,尽量不要给周边居民生活带来干扰”这样温暖的提示语或标识随处可见。除此之外,不少人还提到,自己曾偶遇故居的邻居主动热情地为自己讲解,而整个参观过程与周围环境相融,无违和之感。难道这些“邻居”的觉悟就碰巧特别高?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么,如此和谐共存、互相支持的状态是如何达成的呢?有没有“共赢”、“共治”的理念以及机制在里面发生作用?倒真值得我们再作细究,从而为斟酌适合我国国情的可行办法提供借鉴。很多时候,恰恰只是一项思维方式上的转变,就能推动事情往更积极的方向去发展,矛盾亦迎刃而解。

在一定程度上,此次关停事件再次提醒了我们:无论是丰子恺故居创办方,还是楼下的邻居、相关的行政管理单位,其实都各有权责边界和切实的利益,也各有解决问题手段上的局限。局限当然构不成逃避问题的理由,但真的遇到现实问题,恐怕还得情怀归情怀,理智归理智,找寻符合实际情况、可操作的解决办法。有网友说,“陕西南路上的丰子恺故居本来是个闹中取静的地方,特别适合市民尤其是小朋友参观学习……动迁高大上寓所故然代价不菲,不过与丰子恺那充满童趣的漫画,以及饱含哲理的教育思想相比又算得了什么?看在孩子的份上,有关部门该痛下决心!”这位网友用心是好的,但在现实问题前面过分放大情怀,以“道德”等字眼去指摘不堪其扰的楼下住户也不妥当。

近年来,守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共识,但像丰子恺故居这样无法单独开辟参观通道的情况并非孤例。所以,希望这则新闻不是以闭门谢客为终止。涉及如何协调邻里、如何评估故居对周边居民影响这样的关键问题,虽不易求得答案,却是值得有关方面特别是文保机构拿出勇气和智慧来求解的。“社会的问题让社会自己去解决”是原则,但该由政府承担的公共管理职责亦不应缺位。从这个角度来说,丰子恺旧居的暂时关闭有一定的标本意义,兴许还有可能成为找到更好解决方案的转机。

有网友说得好,“要先在心里把文化保护好。心中的文化保护好了,物理上的就好解决了。”但这话也只说对了一半。应该再补上一句:有时候,光有情怀是不够的,还要看我们如何拿出实际行动来守护它、实现它。这是生活给我们的考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