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量大、结构复杂还可拆装?武大教授复原曾侯乙帐篷
湖北日报讯 (记者王晶)2400多年前的帐篷啥样子?近日获悉,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昌平和团队复原了曾侯乙使用的帐篷。张昌平介绍,这是我国迄今所见公元前最大、最复杂的帐篷,由127件木质杆件套接338件青铜构件组成,已有标准件的设计和制作,具有当代工业和建筑设计理念,方便搭建、拆卸和运输。
1999年,随州曾侯乙墓西侧发现了5个陪葬坑,其中一号陪葬坑出土467件青铜构件,考古研究认为是帐篷构件。张昌平和团队前后花了10年时间,借助3D建模和多种考古研究手段,复原了这顶帐篷。相比同时期大量流行的青铜礼器,曾侯乙帐篷青铜构件净素无纹,都是基于实用性进行设计和使用。
帐篷复原完成示意图张昌平介绍,曾侯乙帐篷基本单元是青铜构件和木质杆件连接组成不同的组件,组件可以相互套合或拆卸。以顶部的角梁和角椽为例:长短不同的12个角椽串接在角梁的两侧,像雨伞一样张开和收纳,组成一个复合组件。帐篷顶部共有4组这样的复合组件。实际操作中,127件木质杆件和338件青铜构件共组合成75个组件(复合组件),搭接成一座顶部四面坡式的帐篷,面阔近10米、占地约40平方米。
不像战国晚期平山中山王墓帐篷的构件上有编号、一个组件只能固定安装在一个位置,时代更早的曾侯乙帐篷安装时,在相应的位置可以使用对应组件中的任何一件,同类组件的大小尺寸和形制几乎完全一致。它的设计与现代工业产品标准件理念相同。
角梁与角椽示意图张昌平说,帐篷设计重点要考虑力学原理。帐篷顶部压力最大,近现代帐篷设计常见的是三角架结构,这样既能分散斜梁向下的压力,又可稳固顶部结构。曾侯乙帐篷设置平梁,并将平梁与顶部的斜梁连接,形成三角架结构并直接组成顶部,使顶部从搭建到受力两个复杂问题得到解决。
复原过程中张昌平和团队发现,帐篷顶部不同组件连接后,青铜构件之间相互套合时并非严丝合缝,而是略有松动:构件普遍设计得母口直径略大于子口直径0.1-0.2厘米。稍有松动的构件不仅便于拆卸,还使得帐篷在帐顶的重压下变得更稳固。
此项成果论文已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杂志2019年4月刊。
相关阅读>>曾侯乙原来是个“潮人”
曾侯乙,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国国君,身后2400余年却意外“网红”。不间断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为我们慢慢还原一位玩音乐、擅车战、喜收藏、爱旅行的战国时期的“潮人”,照当下流行的说法,是个文艺多金有品位的霸道总裁。
爱音乐,造就世界奇迹
1978年曾侯乙墓出土的65件编钟,至今仍是中国出土数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其巍峨、完美的“曲悬”架式,与配套的编磬,完整、明确地呈现了周代诸侯的“轩悬”制度,并与其他青铜礼器一起交织出一幅近于现实的礼乐场景。
曾侯乙墓同时还出土了琴、瑟、排箫、竹箎等共9种125件乐器。古人视死如生,曾侯乙地下宫殿里的场景,是其生前生活的写照——音乐发烧友曾侯乙,与音乐生死相随。
更为可贵的是,在曾侯乙编钟的钟体、钟架和挂钟构件上,共有3700多字铭文。这些铭文是一部乐律体系,足以改写中国古代音乐史和世界古代音乐史。
爱音乐的曾侯乙一定没想到,他的编钟呈现的“一钟双音”及“十二律”的发现,是中国人在公元前五世纪为人类音乐文化作出的伟大贡献。
懂车战,也是追风少年
战国时期,诸侯间战争频繁,守护风花雪月的最好办法是武力。
曾侯乙墓出土了各类兵器和车马器,堪称地下武器库。
殳,中国古代较早出现的长柄打击兵器,分有刃殳和无刃殳两类。早在西周时期,殳就与戈、戟、夷矛、酋矛组成“车战五兵”。在曾侯乙墓发掘前,殳频繁出现在典籍里,但没人知道它长啥样。曾侯乙墓中有3件兵器刃部较长,上铸制篆书“曾侯之用殳”。殳的神秘面纱终被揭开。
曾侯乙墓还出土了1件矛状车軎(wei),通长37.5厘米,它不仅用于保护和装饰车轴,还是带有攻击性质的装置,让敌军不能靠近,是当时增强战车战斗力的新型车具。
当驴友,马车帐篷野餐
曾侯乙地宫里的车马,用于战争之外,还有日常使用的。
坐车溜达远了,需要吃和住。从我国迄今所见公元前最大、最复杂的帐篷——曾侯乙帐篷看,这位风雅的国君,当年似乎很喜欢自助旅行。
曾侯乙墓出土有两件素漆木食具箱,里面装有铜盒、铜鼎、铜罐、铜勺等。考古专家分析:铜盒装饭,铜鼎装肉,铜罐装酒。器物放置有序,箱上有用于栓绳的铜扣,方便打包,是一套旅行时野餐的餐具。他还带上了打包好的酒具箱,内有耳杯、方盒、圆盒、木勺、竹夹等物。出土时,盒内存有鸡骨、鱼骨。酒具箱里的16只耳杯背后都有防撞的小木钉,防止叠放时撞坏。
曾侯乙身披文明的光环,并非与生俱来,那些光环的创造者们制作出最古老的冰箱(铜鉴缶),在衣箱上画下星宿图,却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他们消逝在无尽的历史烟尘里。但他们昭示给我们的文明之光,如同星辰闪烁,穿越亘古。
来源:湖北日报
责任编辑:邓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