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孩子不幸福恰是他们不幸福的原因

26.09.2014  11:12

  这是一个需要常识的时代,然而梁文道曾断言,“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做教育更需要遵循常识,现实中许许多多“反教育常识”的现象,更印证了梁文道先生的断言。

  教育最基本的常识是什么,教育是人的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中最珍贵的是人,而不仅是知识的掌握,认识的堆积,分数的获得,这便是教育最基本的常识。教育一旦把考试作为研判教育的唯一手段,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把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的唯一尺度之后,教育者所遵从的只有知识、分数,只有空洞的说教,只有僵硬的制度,只有束缚人的铁笼,而唯独没有“”、没有“人性”,教育就会在远离常识的路上越走越远。

  教育是生活的过程,或者说教育就是生活。孩子们来到学校,其实也就是一个生活的过程,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营造一种好的教育环境,让孩子们过上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让他们得以自然地生长,这是常识。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但如果我们的教室让孩子感到压抑,我们的学习让孩子无所适从,我们的课堂让孩子枯燥无味,我们的校园让孩子望而生畏,我们的学校让孩子的学习生活没有一点幸福可言,又怎能为孩子的未来幸福人生奠基?

  教育不是万能,教育不可能让每个孩子都成为科学家、思想家、军事家,也不可能让每个孩子都上名牌大学,这是常识。但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如果以爱的名义去绑架孩子,如果以“可怜天下老师心”、以“恨铁不成钢”去胁迫孩子,如果我们把不断膨胀的功利心完全压在孩子身上,如果我们给教育附加了太多的功能,教育上的乱象丛生,诸如雷人标语、烧香拜佛、撕书烧书、状元雕塑、杀人投毒等等,也就见怪不怪了。

  孩子的校园生活,肯定离不了作业和试题,也离不了分数和成绩,但是绝对不应仅仅是这些,他们的校园生活应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的青少年生活应是缤纷绚丽的。对于一个人来说,拥有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远比作业试题、分数成绩重要得多,这是常识。

  孩子喜欢的教育是顺应孩子的个性,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自信,让不同的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坐标和发展方向,让孩子成为他最好的自己,或者说成为他应该成为的那种人,这是常识。如果我们忽视孩子之间的个性差异,一把尺子卡到底,一个标准量到底,要么过早地给孩子贴上失败的标签,要么把孩子教成越来越像同一个人。

  教育,应该尽可能不设防线不过多干涉;教育,应该允许孩子大胆假设和质疑;教育,应该允许孩子犯错;教育,应该鼓励孩子在思考中多转几个弯;教育,应该注重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多样性;教育,应该让孩子更多地接触美丽的大自然和奇妙的科学世界;教育,应当充满幻想和想象力,这些都是常识。

  人生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长跑,是一场马拉松,马拉松从来没人抢跑,因为绝不会“输在起跑线上”。教育是慢的艺术,也是等待的艺术,允许孩子慢慢来,慢慢成长,这是教育常识。如果我们急功近利,心急火燎,拔苗助长,竭泽而渔,对孩子实施过度的教育,过早地给孩子加重学习任务,特别是将幼儿教育小学化,则只能将孩子葬送在起跑线上。

  孩子成长需要我们陪伴,但不需要我们过多地干预;需要我们呵护,但不需要我们一味地溺爱;需要我们引导,但不需要我们越俎代庖地去替他们做人生规划,这也是常识。然而我们总是怕孩子摔倒,这可能正是孩子在成人后摔倒了,再也爬不起来的原因。我们总担心孩子未来人生不幸福,这恰恰是孩子们未来人生不幸福的真正原因。

  什么是常识?林语堂老先生对“常识”有独到的见解,常识,乃“寻常之见”,也就是一些简单而基本的道理、准则。既然是一些简单而基本的道理、准则,为什么有的人却始终领会不进去,甚至还要干出有违教育常识的事呢?我以为,不是不懂教育常识,也不是缺乏教育常识,而是缺失一颗“”,那就是对事业的责任心,对教育的良心,对孩子的爱心。

  作为教育者没有教育知识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教育常识。一个教育者没有教育知识,可以走进教室、走进书本,可以重新学习。而教育常识是一年半载学不会的,因为教育常识有无和我们用不用心做教育关联紧密。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教育培养出好人,坏教育培养出坏人。凡是遵循教育常识的教育就是好教育,而那些林林总总反教育常识的教育都是坏教育。

  但愿这样的时代多一些遵循教育常识的好教育!(汤勇)

(见习编辑 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