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报报道:防控外来入侵物种 湖北在行动!(二)

09.06.2014  17:22

  农村新报讯 1.什么是入侵物种?
  从自然分布地区 (可以是其他国家和中国的其他地区),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而被引入在当地的自然或人造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景观造成了明显的损害或影响。
  2.为什么外来种引起入侵?
  生态系统是经过长期进化形成的,系统中的物种经过上百年、上千年的竞争、排斥、适应和互利互助,才形成了现在相互依赖又互相制约的密切关系。一个外来物种引入后,有可能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系统之外,必须要有人的帮助才能勉强生存;也有可能因新的环境中没有抗衡或制约它的生物,这个引进种可能成为真正的入侵者,打破平衡,改变或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
  3.入侵种引起什么问题?
  直接减少物种数量,间接减少依赖于当地物种生存的物种的数量,改变当地生态系统和景观,对火灾和虫害的控制和抵抗能力降低,土壤保持和营养改善能力降低,水分保持和水质提高能力降低,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降低。
  4.入侵种的危害?
  生物多样性极其功能的丧失,生态旅游收入下降,害虫控制花费,杂草控制花费,土壤肥力降低,水资源调节能力下降等。
  5.我们能做什么?
  外来物种的有意引入和传播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控制:什么物种—引入到哪里—引入多少—应用面积;在保护区极其附近禁止引入外来物种禁止有意引入,除非证明不会对生态系统和环境造成危害,而且当地物种没有同样的功能;在所有的植被恢复项目中禁止使用外来物种,提倡使用当地物种;加强当地物种的可持续利用;加强当地物种的种源培育研究;发动民众采集和培育当地物种种子;建立入侵种预警系统;建立中国外来物种信息系统;在共享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全球信息系统;建立和更新最危险的入侵物种名录,并建立公约,限制这些物种的扩散。
  水花生
  形态特征:学名空心莲子草,又名喜旱莲子草,为水陆两栖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地为南美洲,现在几乎遍及我国黄河流域以南地区,天津近年也发现归化植物。水花生抗逆性强,适应性很广,可生长于海拔0~2700m之间。发生区域除沟塘河湖水域外,还蔓生于旱地、果园、苗圃和宅旁。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20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期间,由日本人引种至上海郊区、浙江杭嘉湖平原作为马饲料,50年代作为猪饲料推广栽培,80年代后期逸为野生,自然蔓生面积迅速扩大导致草灾,危害表现在:堵塞航道,影响水上交通;排挤其它植物,破坏生态平衡;覆盖水面,影响渔业生产;在农田危害作物,使产量受损;田间沟渠大量繁殖,影响农田排灌;入侵湿地、草坪,破坏景观;孳生蚊蝇,传播多种寄生虫病,危害人畜健康。
  防治措施:物理防治:在耕翻换茬时花大力气挖除在土中的根茎,然后务必晒干或烧毁;在种群密度较小或新发现的入侵地手工拔除,进行根除。对新入侵的水花生,深挖1米,并彻底焚烧,连续3年,能起到根除的效果。在许多水域依靠人工打捞,但打捞后的植株如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处理又会复活。人工、机械防除流程:连根拔除,机械打碎—人工或机械打捞—置于空旷处暴晒干燥—焚烧或用作沤肥。
  化学防治:主要使用草甘膦、使它隆、农达、水花生净等农药。
  生物防治:主要采用天敌水花生叶甲防控。
  豚草
  形态特征:茎直立,茎粗0.3~3cm,株高5~90cm,也有高达2m以上的。茎下部叶对生,上部叶互生,叶一致二回羽裂,边缘具小裂片状齿,裂片0.2~1cm,整个轮廓呈等腰三角形,叶具伏毛有粗糙感。
  原产地是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北部。国内辽宁、湖北、西藏等十多个省区都有分布,主要生长于路旁、渠道、河岸和院落、果园、旱地等处。豚草在我省成灾面积广、危害大。
  大约于20世纪30年代初传入我国东南沿海,货物或农产品的进口是其进入我国的重要渠道。也可通过农具、建筑材料、车辆轮胎等进行远距离传播,还可随水传播或借鸟类传播、牲畜携带。危害:1.危害人类健康。其花粉引发过敏性皮炎和支气管哮喘等变态反应症。2.侵入农田,导致农作物减产。3.影响畜牧生产,可混杂于牧场、掺杂在奶牛的饲料中,影响牛奶和奶制品的生产质量。4.破坏生态平衡。
  生物防治:国外报道为害豚草的昆虫、线虫、壁虱和真菌达400多种,食叶类主要是叶蛾、卷叶蛾、象甲以及长角象甲等。1987、1988和1990年,我国先后从加拿大、前苏联及澳大利亚引进了豚草条纹叶甲、豚草卷蛾、豚草蓟马、豚草实蝇及豚草夜蛾等5种天敌昆虫,并对其进行了研究和应用。目前国内主要采用豚草卷蛾防治豚草。2005年,我省与湖南农大联合,在鄂州设立了豚草生物防治示范点,释放了豚草卷蛾2000只。
  植物替代控制:辽宁省利用紫穗槐、沙棘、小冠花、草地早熟禾、菊芋等替代控制豚草,已取得成功。
  物理防治:主要为人工拔除。应在豚草开花结实之前进行人工铲除。但人工拔草费工多,难于全面清除,且处理不当,易造成人为携带和传播的危险。
  水葫芦
  形态特征:水葫芦植株直立、自由漂浮或根生于泥中,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片形状和大小变化很大。
  水葫芦原产地美洲,据台湾中兴大学施鉴莹报道,水葫芦于1903年已传入我国,在我国南方各省普遍发生。水葫芦可借助种子传播,种子在水中的休眠期可达15~20年;还可依靠匍匐枝无性繁殖,在30℃时,5天可形成新的植株。湖北湖多水多加剧了水葫芦的扩散,其在湖北境内已经泛滥。
  危害:堵塞河道、影响航运、阻碍排灌、降低水产品产量,给农业、水产养殖业、旅游业、发电等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与本地水生植物竞争光、水分、营养和生长空间,破坏本地水生生态系统,威胁本地生物多样性。同时水葫芦植株大量吸附重金属等有毒物质,死亡后沉入水底,构成对水质的二次污染。水葫芦大面积覆盖水面,影响周围居民和牲畜生活用水,滋生蚊蝇,传播多种疾病,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了威胁。
  防治措施:人工及机械防除,但当发生面积大时,需要相当多的劳力,而且如不妥善处理残株,会依靠无性繁殖有可能成为新的传播来源。与化学防治相同,人工和机械防治也难以清除水中的种子,因此需要年年防治,效果不能持久。
  化学防治:除草剂主要是2,4-D、克无踪和草甘膦类等产品。生物防治:主要天敌有:原产南美和中美州的水葫芦象甲、原产南美的水葫芦螟蛾、水葫芦叶螨、原产巴西的水葫芦盲蝽等。
  综合治理:通过天敌的互作、天敌与除草剂的互作、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的协调配合,达到对水葫芦的有效和持续控制。
  福寿螺
  又名大瓶螺、苹果螺、金宝螺、洋螺、鬼仔螺等,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属于热带和亚热带种。
  福寿螺作为一种食用水产在20世纪70年代末被引入东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1980年引入中国台湾,1981年引入中国大陆。近年来已在我国的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和四川的大部分地区发生危害。
  福寿螺体形呈圆形,有半月形的角质厣,个体较淡水田螺大。主要危害:入侵农田,可危害水稻、水生蔬菜、芡实、慈菇、紫云英、甘薯等多种作物。危害方式为咬断秧苗,造成苗少株稀。此外,福寿螺极易感染并传播广州管圆线虫。广州管圆线虫是人兽共患寄生虫,能引起嗜曙红细胞脑膜脑炎。
  防治措施:农业防治:1.通过稻田的灌溉控制来遏制福寿螺的生长。不需要大水漫灌的时候都保持稻田无水,可有效地遏制其生长,甚至旱死一部分。2.水旱轮作。物理防治:1.结合冬修水利、整治河道等,铲除其越冬场所。2.春耕时节,采用人工捕捞,将其集中填埋处理,并及时清除稻田边的各种杂草,将分布在田边由福寿螺产下的粉红色卵块进行集中采杀。
  化学防治:防治适期以产卵前最佳。4~6月份,当稻田每平方米平均有螺2~3头以上时,应马上防治。在水稻移植后24小时内于雨后或傍晚每亩施用6%密达杀螺颗粒剂0.5~0.7kg,或5%梅塔颗粒剂0.5kg拌细砂5~10kg撒施,施药后保持3~4cm水层3~5天;或每亩用8%灭蜗灵颗粒剂1.5~2.0kg,碾碎后拌细土或饼屑5.0~7.5kg,于温暖、土表干燥的傍晚撒于受害植株根部。2~3天后,接触过药剂的福寿螺将分泌大量粘液而死亡。
  生物防治:福寿螺及其卵体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养鸭、养鱼的极好饲料,可以采取在稻田内养鸭和作为鱼饲料的方法进行防治,这是控制螺害的最佳方法,简单易行,见效快,既可以控制螺害,又可以增加收入,且有利于环保。(本期组稿:特约通讯员樊丹、王莉娜)
  湖北农业生态保护
  湖北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站《农村新报》编辑部 联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