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报道:打造三农特区建设“中国农谷”

21.01.2015  10:42

  本报记者何红卫乐明凯
  
  湖北省荆门市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基地。1954年冬,在荆门屈家岭发现了长江流域的史前稻作遗址,据后续考古研究,这里已有5000年左右的农耕文明历史。2011年以来,荆门市重点打造了以屈家岭管理区为核心的三农特区——“中国农谷”。
  
  中国农谷,省级战略,荆门实施,300万荆门儿女如何扛起这面大旗?
  
  “三年来,我们按照省委书记李鸿忠提出的‘打造三农特区,体现中国高度’战略定位,边探索,边实践。”日前,荆门市委书记万勇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依规划,中国农谷概念涵盖荆门全域,建设中国农谷涉及荆门经济、社会、文化各层面的全面系统提升,最重要的一步,应该是率先解决‘农’的问题。”万勇认为,农谷之“”,不再是犁耙水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而是建立起产业完善、装备先进、服务有力、效益明显的现代农业体系。
  
  推广“一高三新”,变“两难”为“双赢
  
  荆门作为产粮大市,长期面临着确保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两难”命题,如何变“两难”为“双赢”?万勇认为,根本出路在于找准结合点。
  
  万勇告诉记者,就荆门而言,这个结合点就是“一高三新”,农谷有条件成为先行先试区,即发展高效农业,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单产保总产的基础上,发展立体农业、循环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新品种方面,荆门在农谷片区建立了超级稻等现代种业基地,推广新品种近200个。新技术方面,注重推动农业技术从“实验室”到“庄稼地”,致力建设中国农谷院士村,已设立涉农院士工作站16个。同时,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0%,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1%,成为全国农机化示范区。新模式方面,重点总结推广21种高效种养模式,面积达180万亩。
  
  农谷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万勇谈道,借助“中国农谷”这面旗帜,荆门携手华中农业大学等院校,加强人才引进、科研成果转化、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目前,已经引进了傅廷栋、朱英国、陈焕春等14位院士到荆门设立院士工作站。到“十二五”末,将汇集全国50位涉农院士参与建设“中国农谷”。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解决三个突出问题
  
  当前,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农业生产经营出现一些新问题: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谁来种”的问题日益突出;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家万户的大市场不能有效对接,“种什么”的问题亟须回答;农村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不高,“怎么种”的问题十分迫切。
  
  
  
  万勇表示,农谷建设将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方式、经营体制三个方面寻求突破。
  
  坚持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领头雁”。着力培育壮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四类新型主体,荆门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1.5万家,其中农民合作社达3950家、居全省首位,联想、中兴、汇源、台湾汉光等一批知名企业落户荆门。
  
  坚持把新型农业经营方式作为“动力源”。荆门从土地流转入手,坚持土地整治与土地流转同步推进、迁村腾地与农民转移同步实施、项目建设与政策整合同步安排,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全市累计流转土地156万亩,占农村承包经营面积的48%,耕地流转费用一般为每亩千元左右,全省最高,倒逼高效农业发展。
  
  坚持把新型农业经营体制作为“催化剂”。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全面启动,“三农”主办银行制度初步建立,中国农谷·惠农创业贷、农业产业链贷款面上推广,中国农谷联合产权交易中心建成运营。
  
  坚持“四化同步”,加快“农工城网”融合互动
  
  农村发展滞后、农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困难,一直是制约农业现代化的瓶颈。农是魂,是荆门的底色,但中国农谷姓“”不惟“”,万勇认为,荆门扛上中国农谷这面大旗,就是要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新型工业化为支柱、以新型城镇化为载体、以信息化为引擎,促进“农工城网”融合互动。
  
  为此,荆门以“三化三改”为主攻方向,加速农业现代化建设。以均等化改善农村,着力推进“要素下乡”,每年投入20多亿元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以产业化改造农业,坚持用工业的理念和全产业链模式再造农业,2013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千亿元,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2.9∶1。以知识化改变农民,每年培养新型“职业农民”800多人。
  
  以新型城镇化为载体,优化中国农谷建设格局。万勇介绍说,早在2011年,荆门就提出打造鄂中城市群的构想。按照这一思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全市城镇化率每年提高近两个百分点,2013年达到51.2%。力争建成长江经济带和汉江生态经济带新节点城市、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中部支撑。
  
  以信息化为引擎,增添中国农谷建设活力。在万勇看来,信息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倍增器,荆门正依托城乡网格化平台,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载体,推进工业信息化、农业数字化、城乡网格化,加速“智慧荆门”建设,为中国农谷插上腾飞的翅膀。
  
  具体说来就是:坚持用信息化引领改造工业化,建立“兴业云”、“微网站”等公共服务平台;推行农业种养物联管理,试运行中国农谷物联网生产管理平台;在城市,将网格化社会管理与数字化城市管理融为一体,建立“四管两心”服务平台,2014年上半年市级平台按期结案13984件,结案率99.2%。在农村,按照“认清大背景,巩固前三轮,推进网格化,实事惠万民,改革掀高潮”的要求,全面启动网格化建设,1514个村硬件设施全部做到“七统一”,网格划分、人员培训、信息采集录入全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