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报报道:四化同步”的一面旗帜——“华山模式”探析
农村新报讯 图为:潜江市委书记张桂华在华山水产种养殖基地调研
图为:现代化的水产加工车间,农民就地变身产业工人
图为:万亩连片“虾稻共作”基地
记者 潘文华 樊涛 特约记者 王本伦 刘大琼
3日上午,首都北京,中国农科院信息所四楼五号会议室。来自中央财经办、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中国农业大学及湖北省研究“三农”发展的十多位专家,就潜江市稻田综合种养暨“华山模式”进行专题座谈和研讨,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等十多家新闻媒体聚焦。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潜江“四化同步”示范镇——熊口镇通过镇企共建“华山模式”,围绕农产品加工业与现代农业的融合互动,探索了一套企业、农户、集体合作共赢的经营体系和“产城互动”的城镇化路径,是“四化同步”的一面旗帜!
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公开“点赞”——“华山模式”对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农村改革热点难点问题作出了积极探索,意义重大,可在湖北乃至全国推广!
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会长尹成杰认为,“华山模式”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找到了一条可行路径,对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大有裨益。
在此之前,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省长王国生、省委副书记张昌尔批示:“华山模式”是“四化同步”的有益探索,是现代农业的有益探索,值得高度重视和总结推广!
“华山模式”缘何一石激起千层浪?
水乡园林,孕育“华山模式”
初夏,潜江。距离6月12日开幕的“第六届龙虾节”还有一个星期,这个位于江汉平原腹地的水乡园林城市,空气中早已弥漫着浓浓的虾香。
在闻名遐迩的虾街,周边县市、省城武汉乃至北上广的食客纷至沓来,人头涌动、摩肩接踵等待餐馆“翻台”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
在潜江市熊口镇赵脑村,当地农民正将起获的一筐筐活蹦乱跳的小龙虾,笑意盈盈地送进华山水产公司的生产车间。
这里是潜江,“中国小龙虾之乡”——一片片稻田里稻香虾肥,一家家企业蓬勃发展,繁育基地、龙虾街、龙虾城……产业链条向各个领域不断延伸。
“去年,潜江小龙虾年产量超过4万吨,综合产值突破百亿元!”潜江市副市长刘冰介绍,小龙虾已成为潜江的“城市名片”,红遍大江南北。
十几年前,积玉口镇宝湾村农民刘主权在自家稻田里试养小龙虾时,他怎么也想不到,小龙虾将“风靡”全省,孕育出一种模式,在湖北乃至全国推广。
2000年,刘主权为了防止农田抛荒,带头承包了村民弃耕的60亩低湖田。因为地势低洼,这片田常常被淹,怎么种好,成了个大问题。
刘主权想到了小龙虾。当年10月,他买了150公斤小龙虾仔放进稻田。次年春,他捕捞了1500公斤小龙虾,卖了5000元钱。随后,他琢磨出了“虾稻连作”的种养模式———低洼田里的中稻收割后,投入小龙虾,利用稻田的天然饵料生长,次年春耕前捕捞小龙虾,接着再种植水稻。
2001年秋,刘主权买了400公斤野虾投入稻田里,次年春季,他一次捕捞1万公斤小龙虾,卖了4万多元。紧接着他又种水稻,卖了2万多元。“虾稻连作”模式一下子火了起来,继而成功写入湖北省委1号文件。此后的十几年里,随着农民和科技人员的不断摸索,潜江稻田养虾技术模式在创新中日渐成熟完善。2013年,“虾稻共作”更是成为行业国标。
潜江市市长黄剑雄说,“潜江的小龙虾产业之所以能迅速崛起,首先是因为这个模式本身有生命力,受农民欢迎,我们也正是看准了这个产业在稳粮增收、致富农民上的潜力,才积极加以推动。”
潜江市委副书记龚定荣认为,“潜江无论气候、土壤、水源等因素都适合养殖小龙虾,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同时,多年来,潜江市委、市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咬住小龙虾产业不放松,坚持做大做强,保证了政策的延续性!”“虾稻连作”、“虾稻共作”作为潜江人独创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大幅提高了农业比较效益,也带动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崛起。
近年来,以华山、莱克为代表的龙头企业乘势而上,打造了小龙虾加工出口的高成长性产业,仅华山公司“甲壳素”深加工项目一项,就至少需要40万亩的龙虾产量供应,这又反过来对小龙虾的原料生产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小龙虾的生产、加工、销售已经成为一个成熟、成型的产业链,建设一个稳定的“虾稻连作”标准化规模化基地已成为迫切要求。
位于熊口镇的华山水产公司,这个时候站了出来,挑起了“以工带农”的重担。
华山公司董事长漆雕良仁介绍,华山公司成立于2001年,公司以出口外销为导向、并随潜江的小龙虾产业一起逐步壮大,目前,公司年加工小龙虾30万吨以上。这十多年来,为获得稳定合格的货源,已经尝试了“公司+基地+农户”、土地托管、“统一养虾,分户种稻”、订单收购等多种方式,合作令多方受益。
熊口镇党委书记潘耕介绍,熊口镇是湖北省首批21个“四化同步”试点示范乡镇之一,正迫切地需要探出一条“四化同步”的新路,依托华山水产,找出一个合作共赢的土地经营模式适逢其时。
于是,“镇企共建”探路“四化同步”,双方一拍即合。如何为企业找到稳固可靠的原料基地,同时又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民利益?必须依靠制度创新,找出一个新模式。
很快,一个天才的创意迸发在水乡。熊口镇党委书记潘耕介绍,双方设计了一个以“反租倒包”和“三权分离”为核心的“华山模式”。
所谓“反租倒包”,“反租”是企业与农民协商,从农民手中租赁承包土地,企业投入平整成高产高效基地。“倒包”是企业将平整后的田块,以相同租赁价格发包给种养能手。改革中,权属也十分明晰,土地所有权属于村集体,承包权属于农民,经营权租赁给企业。
2012年6月开始,华山公司与熊口镇赵脑村农民协商“迁村腾地、整体流转”方案,经多次反复征求意见,最终与全村616户农民中的585户达成土地流转协议。公司以666元/亩的价格租赁农户土地经营权,进行大规模连片整治。
漆雕良仁介绍,先是确权,对每家每户分散的田块一一仔细丈量,确定面积;继而整理土地,化零为整、抹平高低,配套道路、电力、涵闸。还对近900座散布在田间房后的坟头全部迁至20亩划定区域,设立公墓……
2013年底,终于大功告成——赵脑村流转的1.2万亩土地中,实际耕地面积为7550亩。经过规模化、标准化整治后,耕地面积达到10942亩,新增3390亩,其中“虾稻共作”面积达10602亩。华山公司以40亩左右为标准田方,整理出适合“虾稻共作”的260个生产单元,再向农户发包,期限5年。在优先满足赵脑村138户农户的承包要求后,还吸引了周边农民承包,共发包189个标准单元,其余由华山公司经营。
同样还是那片土地,种养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变成现实,形成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新型经营体制,农户成为统一经营模式下的二级经营主体。
与此同时,还建了两个合作社。一个叫“服农”农机合作社,由华山公司、村集体与当地拥有农机的农户共同组建,华山公司提供水稻育秧服务但不占股份,农户以农机折价入股,村集体出资入股,主要为承包农户提供种子和农机服务;另一个是“绿途虾稻共作”合作社,由参与经营农户组成,统一采购肥料、农药,并开展技术培训等服务。
两个合作社为所有经营户提供了整治基地、种养标准、供应农资、生产管理、收购产品、产品品牌等“六统一”服务。水稻生产机械化率百分之百,每亩田的生产成本由485元降到360元。此外,镇政府还牵头,通过财政补贴、公司支持、农民自投“三块资金”,强化政策性保险和商业保险,探索建立风险防控机制。
熊口镇与华山公司还在镇上全力建设“华山综合社区”,以安置赵脑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农民,585户、2400多人整体迁入,就近就地城镇化。“新市民”在分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础上,实现了生活方式的大转变,并从身份和社会保障上逐步实现向“市民化”转变。
与此同时,潜江市委、市政府对新生的“华山模式”给予厚望,并予以高度重视和扶持。市委书记张桂华介绍,市委、市政府在政策、资金、人力、物力上充分倾斜,全力扶持熊口镇打造全省“四化同步”的样板,支持华山公司建设好甲壳素产业集聚区,打造“华山百亿企业”。
以一套完整科学的制度设计作为基础,一套“四化同步”试点示范的组合拳打出后,“华山模式”雏形初现,成效显著。
在不到两年的具体实践中,“华山模式”已经显现了非同一般的成果。
湖北省三农研究院研究员梁亚莉认为,“华山模式”的最大的意义在于:探索出了一条现代高效农业的路子,实现了“地增多、粮增产、田增效”;找出了一条新型利益链条,让农民充分分享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成果,实现了“农民增收、集体增利、企业增效”;构建了一种新型城乡关系,打造了“新市民、新城镇、新农村”,堪称“四化同步”的成功典范。
赵脑村书记赵常洪介绍,首先最直观的是就是“地增多了”。经过规模化、标准化整治后,耕地面积达到10942亩,新增3390亩。迁村腾地共腾出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660亩。
粮增产了。过去7550亩耕地中,种水稻的只有2400亩左右,单产1500斤,总产360万斤。目前的“虾稻共作”模式可使水稻总产达到1364.5万斤,每年多产1000万斤。
田增效了。虾稻共作标准单元每亩可稳定产出350-400斤小龙虾,毛收入4200元以上;一季普通中稻毛收入1500元以上,两者相加在6000元左右,扣除租金和生产成本,每亩至少可得纯收入3000元以上。由于合作社统一生产资料供应和机械化作业,每亩减少成本163元。如果大面积种植绿色品牌“虾乡稻”,亩平产值更是破万元,纯收入达五六千元。
农民的荷包也暖和了。42岁的赵脑村农民毛西昌说:“原来土地撂荒比较多,因为种粮食不挣钱。现在真正尝到甜头了。”他经营一个生产单元的“虾稻共作”田块,从去年5月到今年5月,纯收入达10万元以上。不愿反租倒包的农民,也可到华山公司务工,月平收入2500—3000元。
合作社增利了。服农合作社机械化作业虽然以折扣价收费,但亩平利润仍可达80元。今年耕作面积9500亩,总利润为76万元,年底社员还可按股分红。村集体由于参股合作社,也可获得收益。同时,集体土地转让、加上未来新社区的商业设施租赁,预计每年村集体可创收100万元以上。今年农民合作医疗个人缴纳部分总计2.3万元,就由村集体统一支付了。“过去村干部都跑出去打工,现在都回来了!”赵常洪说,土地整治后“多长出来的”土地,租金归村集体所有,加上经营合作社的部分收入,集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可用财力达150万元。
对于企业来说,也有了充分的优质原料。漆雕良仁介绍,华山公司可稳定获得每年400万斤左右的小龙虾,甲壳素项目有了可靠支撑,使企业得以进入高技术生物产业。此外,可稳定获得每年960万斤稻谷,保障了新拓展的优质大米加工需要。
目前,华山公司在镇区已建成以甲壳素产业链为核心的华山科技产业园,计划到“十二五”末,企业年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形成集养殖、加工、贸易于一体,覆盖工业、农业、商业、开发等多方位的现代企业集团。
值得一提的是,一种新型的城乡关系也凸显出来。
住进“华山综合社区”的赵脑村村民说:“现在下雨天脚不沾泥,夏天没有蚊虫叮咬,自来水一拧就来,聚在一起活动更方便!”
在这里,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稻香虾肥的田园风光令人流连忘返,当初“脏乱差”的旧貌,如今换了新颜。
据介绍,农民在赵脑村城镇化的过程中,利益大增——除土地流转租金收入外,农居变为城镇“大产权”住宅,财产价值至少提升十万元,住宅宽裕的还可以出租,多挣一份财产性收入。不仅如此,绝大多数农民通过反租倒包成为“离乡不离土”的职业农民和“小业主”,致富能力显著提升,收入水平明显提高。
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会长尹成杰认为,“华山模式”是一种生产关系上的创新,农民在这里成为直接参与生产经营的二级经营主体,自身利益与经营效益直接挂钩,还能全面分享产业链条上的利益,是对农民利益的最大保护。
“华山模式”值得大力推广
3日的“华山模式”座谈会上,各方领导和专家对“华山模式”推崇备至。
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指出,“华山模式”内涵丰富、意义重大: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经济效益成效显著;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有利于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生态效益明显提高;对土地流转、新农村建设等农村改革热点难点问题作出了可喜探索,有利于促进“四化同步”和农村改革,社会效益突出。
于康震表示:“华山模式”从高效农业入手,提升了农业的生产力,以利益连接为切入点,让农民参与并直接分享现代农业的成果,农民利益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同时充分发挥了龙头企业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作用。
于康震还提出,全国4.5亿亩稻田中,其中有10%(约4500万亩)适合潜江独创的“虾稻共作”。他说,我国现有稻田综合种养面积利用率还不到一半,“华山模式”值得推广,潜力巨大。农业部将积极争取政策支持,继续完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以规划引领稻田综合种养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认为,在粮食“十一连增”的大背景下,在农产品价格遭遇价格天花板和生产成本地板的夹击下,未来,让农业增效难度愈发加大。如何用越来越少的土地,越来越少的水资源,越来越少的农业劳动力,来生产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农产品?这个挑战极其严峻。而“华山模式”通过稻田综合种养,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突破口!
“华山模式充分体现了企业、农民的天才创造和政府高屋建瓴的支持引导,是我在中部地区见过的最成功的案例!”中央财经办(农办)秘书长杨泽军认为,“华山模式”做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没有僵硬地逼迫农民“洗脚上楼”,而是通过产业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十分难得。通过迁村腾地、政企共建,熊口镇开始走出一条通过市场化配置资源解决城镇化投融资、“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的路子,新型城镇化有了持续推进的支撑。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岱梨认为,潜江市熊口镇在“虾稻共作”的产业基础上独创了“华山模式”,通过政府引导和推动龙头企业来带动“四化同步”,有力地推进了农业转方式和调结构,使潜江在探索当中正在走向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环境为代价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同时也为潜江这座资源枯竭型的城市产业转型探索了新的途径。
一个产业,一项创新,为潜江带来无限动力和荣光。记者获悉,2014年,潜江市的稻田面积由2010年的45.8万亩增加到58.4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了53.3万吨,潜江首次荣获“全国产量大县”荣誉称号。
潜江市委书记张桂华说,实践证明,“华山模式”是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大前提下,让农民充分享受了发展现代农业所带来的高收益,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党和政府提出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同时它还确保了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一好百好。市委、市政府将进一步总结完善和推广“华山模式”,让“华山模式”这面“四化同步”的鲜艳旗帜在荆楚大地上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