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武汉大学:剑指世界一流本科教育

10.05.2016  18:59

作者:肖珊、付晓歌、陈丽霞、吴江龙、严航

编者按:5月10日,《中国教育报》第12版用整版篇幅,图文并茂地报道了武汉大学开展本科教育改革,推进“三创”教育的做法和成果。

 

 

>>> 武汉大学:剑指世界一流本科教育

校长李晓红与本科生交流(张然摄)

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武大获集体奖,三支参赛队全部获金奖;用数学模型分析太空垃圾处理,一举捧回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Forward团队获英特尔全球挑战赛冠军,是中国继清华大学之后的第二个冠军得主……

这些“大神”团队是如何炼成的?答案是:一所探求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大学、一批专业的指导老师、一群优秀学子的共同努力。

回首以往,武大作为中国最具创新精神、创造活力的大学之一,在中国首创分科教育,率先实行学分制、导师制、主辅修制、转专业制、弹性学制、双学位制等,推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

刚刚过去的2015年,武大深入开展了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主题的本科教育改革大讨论,明确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为:坚持以“创造、创新、创业”为核心,培养具有坚定民族精神和开阔国际视野、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人格健全、知识宽厚、能力全面、能够引领未来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国家脊梁和领袖人才。

 

首重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和专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两个‘轮子’,应当同时转,而不能偏废。高校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把专业学习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贯注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和各环节。”武大党委书记韩进说。德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者。武大深谙这一道理,各部门和学院(系)站在立德树人这个共同高度上,思考和实践德育与教学的关系。

周恩来故居、校史馆、万林艺术博物馆、动物标本馆、南极科学馆……近年来,武大秉承“用珍贵的历史文化,陶铸真诚的民族情感”理念,着力打造一系列包括历史、自然和艺术在内的博物馆群落,构筑文化育人的高端平台。

荧荧红烛、巍巍师魂。身立杏坛、首修人品……”短短26句104字的《师德铭》,阐释师德师魂,是武大教师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职业操守,形成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从考前突击复习到认真听每节课,从“一本教材传三届”到主动借阅《资本论》等经典原著……武大于2015年启动思政课改革,初建起“内容与形式统一、理论与实际结合、老师与学生互动、考试与考核互补”的新型课堂形式,切实提高了对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学生们说,思政课变得有“听头”了。

 

创新培养模式

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重头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校长李晓红介绍,从机构重组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学校进行了一系列动作。

2013年成立本科生院,合并了此前的教务处、学生工作处,以及招生就业工作处的招生职能等,将本科招生、教学、德育等职责融为一体。“这只是第一步,关键是人才理念的提升和人才培养机制的实质创新。”李晓红说。

从“校园歌手”到获得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经济学博士Offer,完成这个跨越,数理经济和数理金融弘毅班的本科生王子伟用了2年。

弘毅学堂”是武大对“钱学森之问”的应答。它是精英人才培养特区,下设7个弘毅班。这里的毕业生超过95%进入名校深造,大部分同学有国内外期刊论文发表经历,做得了“学霸狗”也玩得转“二次元”。

建立首席教授责任制,探索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利用社会资源,探索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有机衔接,建立“本硕”和“本硕博”贯通培养制度及多元化培养模式;推进本科人才培养国际化,构建国际(国外及境外)联合培养新模式……进入“十三五”,武大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之幕已开启。

 

狠抓教学质量

校领导班子深入课堂听课,是武大形成于2001年的一项传统,经过15年的演进革新,形式更加多样、程序更加规范、效果更加凸显,已形成严格的干部教师听课制度,也成为该校狠抓本科教学质量的举措之一。

要求所有教授给本科生上课,是狠抓本科教学质量的另一个“重拳”。宁津生院士的83岁生日,就在大一学生的课堂上度过。这门由宁津生、刘经南、陈俊勇、李德仁、张祖勋、龚健雅、李建成7位院士和几位知名教授共同讲授的《测绘学概论》,被誉为“最奢侈基础课”之一。

老师的首要职责就是培养出优秀人才,此奖项是对我为人师表的肯定。”该校副校长舒红兵院士获《自然》杰出导师奖时说。舒红兵一直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因教法新颖且善于启蒙新生,是青年教师的偶像。

当“stay in a live”的音乐响起,学生会心一笑:原来这就是李涛所说的“心肺复苏歌”,乐曲中鼓点的节奏即对成年人做心脏按压的节奏,每分钟110次。因授课方法有趣,青年教师李涛的课堂十分有名。

为鼓励更多像李涛这样的青年教师扎根讲台、眷恋讲台,武大采取激励政策,比如:公共基础课的课酬标准普遍上涨30%;进一步加大教学业绩奖励覆盖面和额度;增加教学工作考核在教师年度考核和职称晋升等方面的权重等。

推广“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及翻转课堂,加强MOOC、SPOC和混合式课程建设……新技术在教法上的运用,也正在形成一种新的课堂风潮。(肖珊)

 

>>> ”与“”双轮驱动

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得主杜莉展示PPT教案(方祥玉摄)

周二早八点整,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师余功茂一如往常,走进教五楼一间教室,这天上午他要上四节英语课。他声音洪亮,时常与学生互动,还偶尔穿插些英文小段子,逗得大家会心一笑。

然而大多数学生并不知道,一年多前他已被确诊为双肾肾功能衰竭,靠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上课时无法久站,只能跪在凳子上。

学生告诉他,“为了上您的课,我愿意走15分钟赶过来。”“每次上您的课都能轻松愉快地学到很多。”余功茂坦言支撑自己的力量是学生,是他们的求知热情,“只有站在讲台上,我才能感觉自己存在的价值。

余功茂总是多方查找资料,结合最新的学界动态和时事内容,力求让每节课内容充实。他的手机里存有大量单词和长难句。“老师要不停地学习,才能传递给学生更多有价值的东西。

教师享受育人的快乐,学生醉心学习的乐趣,这是武汉大学本科教育的一个缩影。那么,“”与“”的双重动力是如何激发出来的?

激发“”的动力,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是重中之重。

两年一度的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已成为武大教学比武的盛会。首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杜莉就是受益人之一。“在前辈们的点拨下,完全颠倒讲课顺序,先讲案例后下定义,再从案例中找要点。”杜莉在比赛中悟出了“启发式教学”的真谛,也获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近一年来,青年教师联谊会在武大校园日益活跃,300多位成员遍及各学院(系),成为“种子”教师的大本营。这是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精心打造的成果之一。该中心致力于破解“青椒”教学成长之困,助力青年教师全面发展:借鉴PBL(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模式,每2-3个月进行一次微调查,根据困扰青年教师最多的教学问题选择主题进行培训,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提升教学能力。

此外,学校十分重视教师岗前培训,李德仁院士等知名教授传授教学“秘笈”;实施“70后”学术团队计划和青年学术社团资助计划;每年选派100名左右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立项建设了一大批教学研究项目。肥沃的土壤,让一批批俊彦脱颖而出。

解决“”的动力,营造良好的学风是当务之急。

数学与统计学院的语言互助小组,由7个有出国留学目标的同学自由组合而成。为了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学院拨款资助优秀团队购买学习资料。而今,雅思单项8分、GRE325分、法语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并在法国交流一年……每位小组成员的手里都已攥着不俗的成绩。

拜师学艺是学子练就深厚功力的“上招”。信息管理学院大四学生任文华,一年前被吸纳进胡吉明老师的科研团队。参与该项目的本科生有28人,其中一人以第二作者身份在SCI期刊上发表了英文论文。

学习成绩亮红灯、学分差太多怎么办?学校实行“学业预警”制度,分析每学期学习情况,发现问题采取补救和帮扶措施。

强调团队合作,注重师傅指点,强化学习纪律,鼓励勤加锻炼……学校大力加强学风建设,为学子营造了自由驰骋的“江湖”。

  “学校为教师‘教’和学生‘学’提供最好的发展支撑和服务支持,使教师安于教学、乐于教学、精于教学,学生勤于学习、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副校长周叶中认为,“”与“”双轮驱动,推动了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付晓歌、陈丽霞)

 

>>> 为创新创业插上“双翼

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3项金奖(张沪寅供图)

我给自己定的第一个目标是两年修完大学所有的课程。很感谢武汉大学的学分制,从那天开始,我真的修了两倍的学分。”毕业24年后,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再次回到母校,给学子讲述创新创业经历。

雷军两年修完学校要求的所有学分并开启创业历程,得益于武大上世纪80年代率先在全国推行的学分制、转专业制、弹性学制等一系列改革举措。

近年来,武大继续引领高教改革潮流,提出创造、创新、创业“三创”教育理念,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索。

 

提供最优质教育资源

拥有9个实用新型专利,多次获得省部级建模竞赛奖励,水利水电学院大四学生姬翔,以44个创新学分成为2015年全校获得创新学分最多的学生。

他说:“创新学分奖励制度让我更加积极地进行发明创造和科研创新,创新创造已逐渐成为我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创新学分制度是武大2010年出台的一项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举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从事科研、创业或社会实践活动,所获成果经认定后授予学分。近3年全校共有637名本科生获得3847个创新学分。

武大给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最优质的资源:每年不少于500万元的“三创”教育基金,支持学生参与学科竞赛训练、科技创新、科研训练等创新实践活动;鼓励有兴趣的学生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和课题研究,大力支持大学生学科竞赛立项;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目前已有8门开课上线,每年选修学生达到数千人。

 

搭建全方位服务平台

4月21日晚,工学部创客空间内,武大校友企业家徐击水与学子交流“创业初期的生存之道”,分享他的二次创业经历和故事。

创客空间是供学子创新、创意、创业项目研讨和路演的场所,由成功校友担任指导老师。2016年3月建成开放后,已举办多场创客沙龙。

这只是武大众多创新创业平台之一。学校常年举办“拓新讲坛”“创业咖啡”“青翼沙龙”等与创新创业教育有关的知识讲座、论坛、沙龙。建成了62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心,支持学生开展科研探索、学科竞赛训练和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已有三批112个学生团队、600余名学生入驻;最近又成立了大学生工程训练与创新实践中心。

近年来,我们通过搭建一系列平台,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着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服务满意度。”该校本科生院院长张绍东介绍,2015年,武大成立创业学院,负责协调、整合与开拓校内外各类资源,全面助力大学生创业。

 

打造全链条扶持体系

2015年10月,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武大参赛的3项作品全部获得金奖,金奖数全国首位。

获得实践组金奖的“卫星大数据农业遥感分析平台”项目,负责人冷伟是2007级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学生。毕业后,他选择自主创业,在学校支持下成功入驻珞珈创意园大学生创业基地。他注册的武汉市珈和科技有限公司,已发展成华中乃至全国最专业的农业遥感数据翻译服务商之一,在北京、南京等地设立了分公司。

在武大,像冷伟团队这样活跃在校园内的大学生创业团队有100多个,其中完成公司注册且有一定规模的项目和团队达98家,直接参与创业人数达789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1.49%。近10年,武大累计投入462.94万元支持5916个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武大设立了1000万元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资金、5000万元的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提供总面积达15000平方米的场地。2015年发起设立1亿元的珞珈创新天使基金,用于支持师生、校友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实践和科研成果转化。 “从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心、创业团队孵化器到珞珈创意产业园、大学科技园,我们打造了一条完整的创新创业扶持链条。”武大党委常委、总会计师应惟伟说。(吴江龙)

 

>>> 百年常青“育人林

弘毅学堂学生在做实验(饶子正摄)

一个本科生离顶级期刊有多远?武大校友吴锦近日在《自然》发文,距他本科阶段的实验室“初体验”时隔6年。

  “秒杀”7000多个对手,位列全球前0.1%如何实现?刚刚捧得美国大学生数模比赛特等奖的武大学子坦言:真才实学是根本。

丹凤朝阳,鸣声清越,这就是今日珞珈雏凤之风采,好似一支美妙的青春歌谣。

在武大,创新创业人才正批量产生。

武汉大学是“三创”教育的先行者,在我国第一次创业浪潮中,陈东升、田源、毛振华等“92派”企业家独辟蹊径,完美试水现代企业制度。

新生代珞珈创新创业新秀势如破竹——第14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4项一等奖,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决赛获5个一等奖,2014年全国高校量化投资策略开发大赛我校折桂,第36届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我校勇夺中国区冠军……

一个班出了4个大老板、一个年级10%以上学生尝试创业,整体创业成活率6%……国际软件学院高密度的创业新秀,源源不断地释放着“武大智造”的高能信号。

荧屏内外,都是精彩。诗词储备量万余首的李四维,在《中华好诗词》中一路过关斩将;“世界记忆大师”申一帆《最强大脑》力挽狂澜,挫败英国选手。他们的风采让人印象深刻。

两个“荧屏红人”相似点诸多:同样执着于儿时的梦想;同样“发家”于学生社团,一个是春英诗社、一个是记忆协会;同样具有创业思维,一个正在从事移动终端电商服务,一个开发了“海小星”云打印O2O平台和英语记忆软件“图样App”。

他们一致认为,这一切与学校“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密不可分。从社团发展到各类参赛,学校都给予充分支持,对于学生的学术兴趣倍加呵护,鼓励他们个性化发展。

在武大,国际化教育渗透教学全过程。

  “一起去哈佛,约吗?”已变成武大学子的日常。今年,公共卫生学院大四学生叶勇灵收到的第一份新年礼物就是哈佛大学录取通知书,这个“小众”专业的8名毕业生,有4人出国深造。

无独有偶,数理经济与金融试验班也备受世界名校青睐,每年半数以上学子收获平均4所学校抛来的“橄榄枝”。

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会议上,大四学生蒋一智与两国教育部门领导直接对话,为双方加强教育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提出建议。

如果说董欣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是老一辈的厚积薄发,那么2016年获美国斯隆研究奖的王秋和彭健,则昭示了新生代正在世界舞台脱颖而出。

  “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是国际化的大学。”校长李晓红提出,武大必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向世界名校选派交流生,外教加盟,双语课堂全覆盖,举办学生社团国际交流营和国际文化节……大学生成长成才历程中,已融入越来越多的国际元素。

在武大,有一群充满担当情怀的行动派。

得益于秀美山水的滋养、人文情怀的熏陶、艺术体育的渲染,珞珈少年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月12日,2名武大学子随中国第32次南极考察队凯旋。500天的极地坚守,注定是他们成长旅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南极科考30多年来,武大共有百余人出征,其中学生40多人。

世界名校赛艇赛力挫牛津、剑桥、耶鲁等老牌高手获亚军;“大美东湖”国际名校赛艇挑战赛夺冠;与同城兄弟高校一年一度龙舟竞渡;央视“谁是球王”校园足球赛获大学组总冠军……

一边是力量竞技,一边是琴韵悠扬。频频亮相于校内各种音乐会,大学生艺术团已攒足了底气,赚足了人气。交响乐团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摘得桂冠,艺术团受国家汉办选派赴欧洲巡演获“老外”交口称赞。

其实,历史早为现实埋下了伏笔。一个多世纪,大师鸿儒行来过往,根植下优秀的文化基因,哺育着后世雏凤。唐代诗人李商隐早有所语:“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严航)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6-05/10/content_455641.htm?div=-1

(稿件来源:《中国教育报》2016年5月10日 本网编辑:付晓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