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武大赏樱花,到底该不该限流
在即将到来的赏樱时节前,武汉大学2月19日发布消息称,今年赏樱将取消门票,实行免费限量参观模式。工作日限1万名校外人员预约入校,周末限2万名校外人员预约进校。消息称,公众最早可提前3天在武大主页或武大官方微信上,通过相关链接,使用身份证号和姓名等基本信息实名预约获得进校参观资格。武大不对外售票,对预约进校参观人员不收取任何费用。(昨日澎湃新闻)
樱花虽美,奈何游人太多。如何处理,武大困扰已久。之前,该校采取的方法是收费,但区区20元,较之目前的物价水平,客观地说,门槛设得偏低,有点“偷鸡不成蚀把米”的意味,结果是校方非但没有成功阻止一部分人入校,反倒予人口实———我交了钱,埋了单,那自然要享受游客的权利。
权利说起来就多了,比如购买纪念品,于是,小贩也想方设法挤进校园,最终进来的人一点也没少,学校闹腾得不像学校。比如跟樱花“亲密接触”,部分同胞在花了钱就要讨回报的问题上,从来都是很强势的,住宾馆拿开水壶煮泡面,那是家常便饭。因此光与樱花合影不够,还要想办法偷折一点带走。
从经济学的角度说,收费往往是很有成效的一种筛选机制,人们也很善于运用这种方式来分配有限的资源,但之所以在大学校园失效,盖因大学有一定特殊性,公众对其的认知历来有差。我记得几年前北大实行限流,以及部分高校限制周边人群进学校食堂的时候,都掀起过“大学该不该设围墙”的讨论。
支持者认为象牙塔首先是教书育人之地,应以保障学生的权益为根本,方便了外人,学生不便,那是本末倒置;反对者则认为高校要承担一定的公共职能,以促进社会整体思想的充分交流和提升,如果大学把门闭得紧紧的,外人进去旁听不得,谈何交流?事实上,武大谢客的风波背后,多年来也有类似舆论。
我以为,允许外人有限度地入校赏樱,同时不收任何费用,是相对优化的一种选择。这大概也是武大多年实践的经验总结,要求游客听学校安排,且强调校方在此事上并无所图,也就对了。因为实践已经证明,在这事上折中从来都是两头吃亏,不如亮明“不喜勿喷”的态度,同时把利益纠葛撇个干净。
说起来,这里头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当部分高校欲造就美丽校园而不得的时候,另一些则深陷此名头的困扰,甚至将此当作了“负资产”,可见高校所拥有的资源不均是多方面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给部分高校提了个醒,别把校园造得千篇一律,不然规模有了,气势也有了,美没了。
当然,看看“南大”简称的争议,以及“川医”校名的争议,还有众多想改成“大学”的“学院”,就知道要想大学都有个性,还是一件很难的事。说到这里,也想轻轻提醒下武大,保护好那些花儿,但愿无论人们能否近距离赏它,它都年年在珞珈山绽放。不然,那些支持限流的学生,也会成为反对的人。 □小指
http://epaper.oeeee.com/epaper/A/html/2016-02/21/content_11306.htm#article
(稿件来源:《南方都市报》2016年2月21日 本网编辑:吴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