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报报道:鄂州“一稻三虾模式”亩收入倍增
农村新报讯 记者方桐 通讯员周祝文
8年前,鄂州市鄂城区泽林镇万亩湖农场还是亩收不到300元的低产区,为摆脱贫困局面,当地农民到潜江学习养殖小龙虾。此后,该农场不仅成功试行“虾稻共生”模式,还自创了一季稻三批虾的“鄂州模式”。
如今,万亩湖农场的虾农不仅把虾子卖回了潜江,还卖到了河南、湖南、安徽等省。这里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小龙虾苗种重要生产基地。
师出潜江卖潜江
29日凌晨5时,天还蒙蒙亮,位于万亩湖农场的小龙虾交易市场早已是一派繁忙的景象,周边的养殖户用三轮车、农用车把小龙虾源源不断地运过来,来自天门、汉川、潜江和河南信阳、湖南岳阳的客商则开着面包车把小龙虾一车车地拖走。
谁曾想到,8年前,这里还是个十年九涝,连水稻都种不好的穷乡僻壤。
2006年,为帮助万亩湖农场脱贫,鄂城区农业局组织当地农民到潜江学习小龙虾养殖技术。学成归来,万亩湖农场试行“虾稻共生”模式,获得成功。2010年,农场成立了万亩湖小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并邀请省水产专家提供技术保障。合作社实行技术规范、生产规划、产品销售、财务管理、投入品配送、质量标准“六统一”,实现了养殖模式生态化,产品销售批量化,经营管理组织化。
此后,万亩湖小龙虾养殖产业实现井喷式发展。去年,合作社出售大规格虾种1亿尾,成虾产量10万公斤。当地探索出的“一季稻三批虾,经营主体不分家”模式,得到省农业厅、省水产局、省水产技术推广中心认可,被命名为“鄂州模式”。
不仅如此,万亩湖农场经过多年努力,还形成了全国首个小龙虾生态繁育地方标准——《克氏原螯虾稻田生态繁育技术规范》。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昌鱼之父”曹文宣表示,鄂州已成为全国一流小龙虾种苗生态繁育基地。
如今,万亩湖虾种除供应潜江、天门、仙桃、黄石、黄冈、武汉等省内成虾主产地外,还远销到湖南、安徽等外省。
亩均增收2000多元
万亩湖农场原有6000亩水面,4000亩稻田,亩收入不到300元,是名副其实的低产贫困区。自从发展虾稻共生后,当地农民种植一季中稻的同时,出产虾苗、成虾、亲虾三批虾子,收入翻了好几番。
农场负责人介绍,在2000余亩核心区里,平均每亩产虾120公斤,产值2670元;稻谷平均亩产650公斤,产值1690元。扣除成本1010元,每亩纯利3350元,比单纯种稻增收2670元以上,社员户均纯利润33.5万元。9000余亩的辐射区,平均亩产小龙虾40公斤、稻谷650公斤,产值2160元,亩利润1150元左右,养殖户户均纯收入9.2万元。
此外,万亩湖虾稻共生模式对生态修复、环境保护也起到明显作用。首先,通过虾沟水渠改造、植被栽植修复,以及减少农药化肥用量、采用太阳能生物诱虫技术,有效减少了面源污染,水稻不仅增产还增质。其次,通过完善稻田工程,便于晒田和蓄水,使抗旱排涝有了保障,晒田还为小龙虾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三,稻草还田,大量有机质转换为小龙虾饵料,既提高了小龙虾产量,又减少了焚烧秸秆的现象,有效保护了环境。
虾稻共生、粮钱双增、三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齐收,尝到甜头的农民越干越有劲,如今,万亩湖农场330户农户全部采用了“虾稻共生”模式,种养面积近1.2万亩,是合作社成立之初的近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