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洪救灾●人物】局长的指挥岗在前线
人员车辆被困,生活、救灾物资无法运进,全县十二个乡镇灾情四起、处处告急。暴雨中、洪灾里、险路旁,始终有一个身影如同中流砥柱般坚守在第一线,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成为全县交通人抗洪抢险的先行者和主心骨,他就是罗田县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郑耿。
勇救游客,危急关头有大爱
2日上午7时,一夜未休息的郑耿得到信息,“薄刀峰景区183名游客因大别山红色旅游路被冲毁,困在山上,进退不得,十分危险。”郑耿立即带领抢险突击队前去抢修道路。
雨越下越大,薄刀峰上随时都有滑坡的危险。管不了那么多了,上山救人!郑耿横下一条心,带上挖机和救援设备就进了山。
此刻山上山洪滚滚,只见两块高8米重数十吨的巨石将上山去路拦腰斩断,洪水沿着巨石、山沟不停往低洼处倒灌,三五成群的游客正缓缓向高处转移,空气中夹杂着呼救声呼喊声,现场一片狼藉,形势万分危急。
雨还在下,水毁抢修无法进行。郑耿穿着雨衣胶鞋,站在暴雨中一面安慰游客不要慌张,一面指挥挖机铲车,挖开碎石将游客们一个一个的救出来,老幼妇孺就近安排在山上的宾馆,等雨势减弱后立刻转移。
郑耿安顿好游客,立即请示县领导对拦路巨石进行了现场爆破。巨石爆破分解后,郑耿冒着爆破极易引发周边山区泥石流塌方的危险,现场指挥机械扫开碎石,疏通道路。
7月2日中午,薄刀峰上的183名游客全部安全转移,无一受伤。随后,郑耿又协调安排县客运公司出动2台大巴将游客安全转运回家。
安全送走游客,郑耿高悬的心终于放下,但他没有随之撤退,依然坚守在这条受损严重的红色旅游路上。红色旅游路薄刀峰段严重受损路段达11处,5000多立方米的路基被雨水一掏而空,临崖防护栏断裂不计其数。雨势稍一减弱,抢修迅疾展开。
郑耿和他的同事誓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红色革命精神守护这条红色旅游路,用一名新时期交通人责任担当诠释基层共产党员的大爱情怀。
身先士卒,指挥岗移到前线
今年进入主汛期后,罗田县就成为特大暴雨中心,河水暴涨,山洪不断,公路惨遭灭顶之灾。面对严峻局势,郑耿自任组长,带领全县交通人投入抗灾保畅战斗中。
6月19日的特大暴雨使罗田3条国省道5处中断,他带领抢险应急突击队连续战斗,两天两夜,公路恢复畅通。
本以为这样的暴雨不会再来了。可7月1日后的暴雨更急更猛、持续时间更长,这场雨一直下到6日中午。全县国省干线又有22处被中断交通,特别是红色旅游公路中断11处,最大的塌方达2万多方,沿线多处路段路基被掏空。
随行的人告诉记者一个惊险的故事。7月1日,郑耿一行几个人两台车向通往薄刀峰的旅游公路查灾情,郑耿的车刚过去15秒钟,泥石流滚滚而下,瞬间在公路上堆成了一个山包。好险!郑耿继续前行,发现后面的人没有跟上来,下车往回走,看到情形自己也惊出一身冷汗。
再往前走,塌方挡住到道路。于是,郑耿徒步前行查情况,路上到处是泥石流,淌都淌不过去,他只能凭着当年记忆中的小道,绕道前行。
“这条路对罗田太重要了,它既是大别山的旅游大通道,也是北部6个乡镇和三座水库护汛救灾的必经之道。” 郑耿介绍情况时显得无比的着急和心痛。
于是,他将指挥部移到了山上。
公路11处中断,于是他和一名副局长各带一支突击队分别由麻城和英山两端齐头向中间挺进抢修。
“这是最快的办法!”
记者上山采访时,郑耿和他的队伍已在山上连续奋战三天三夜。
山上水、电、手机信号全断,他们喝矿泉水、吃泡面,物资调度时则要往山下走20多公里才能发出指令。
7月6日,记者在山上采访时,只见救灾现场党旗飘扬,交通职工挥汗如雨在加紧抢通。郑耿告诉记者,目前旅游公路已抢通8处,剩下3处再用两天即可全面完成。
在旅游公路金家河段,公路职工与农民们一起在填沙包,填筑冲垮的半幅公路。郑耿介绍, “党员干部+地方群众+机械设备,是我们创造的抢险保通的有效方法。”郑耿介绍,防汛工作一开始,我们应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再说,我们交通人有技术、有设备,但面对全面受灾,我们缺人手,而乡镇村人手多,我们创新的方法能取长补短。
公路救灾以来,在每一处公路抢通点,我们一支40人的突击队中安排7名左右的党员、必要的机械设备,乡镇政府给我们派近300人的农民,在村支书的带领下,一同抢险保通。
在抗洪防灾工作中,郑耿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心、使命感,全身心投入到抗洪防灾工作中;作为党组书记、局长,他带领全局党员干部战斗在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第一线上;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冲锋在前,身先士卒,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赞誉。(石斌 潘庆芳 方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