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位爷爷去抗战一位也没回 4名远征军后人齐聚缅甸迎英魂

05.11.2015  09:44

  志愿者在缅甸密支那阵亡将士公墓前跪拜。

  张琦的遗物英国皇室银星勋章。

  文图/本报记者杨少昆 实习生周婉军 发自缅甸密支那

  昨天,在缅甸密支那原中国远征军新一军缅甸密支那阵亡将士公墓,4位抗战老兵的后人泪水不断。

  70多年了,留在密支那的原远征军公墓已经破旧不堪,变成了猪圈、学校的走道、居民的田地,异域的土地上排布着密密麻麻的坑洼,每一个坑洼都曾埋葬着一位或者几位远征军战士的遗骸。如果不是亲自来到这里,谁能想到我们的民族英雄,竟然沉睡在这般陌生的土地上。

  4名老兵后人谷慧霞、李之琚、杨玉梅、周德蓉,都有一个属于她们家族的远征军记忆。

   六位爷爷去抗战都没回

  今年50岁的谷慧霞从2009年开始,一直在老家河南做关爱抗战老兵的志愿者,行事低调的她很少讲起自己的经历。昨天,谷慧霞一来到缅甸密支那,再也隐藏不住内心的情感,她告诉武汉晚报记者:“我有6位爷爷去参加抗日战争,一位也没能回来。

  谷慧霞家住河南省南乐市,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谷家是当地的大家族,有十几户人家数百人。谷慧霞的4位爷爷先后参军,很快就没了消息。1941年,她的另外两位爷爷跟随第五军200师,从家乡前往缅甸战场,除了留下刚上战场前的一封家书,两位爷爷也很快没了音讯。抗战胜利后,谷家只剩下最后一家十几个人。谷慧霞长大后,全国各地查找爷爷信息,也没能找到几位爷爷抗战时的经历。

  这几年,谷慧霞走访过几十位抗战老兵,对待每一位老兵就像对待自己亲爷爷一样,她认为这是自己的责任,好不容易国家和平了,这些老兵能够活着回家,就是我们的财富。

   三代传承守住抗战记忆

  1942年4月,英军第1师及战车营在缅北仁安羌地区被日军包围,情况危急,英军第1师师长斯高特向外求援,中国远征军奉命援救英军。远征军新38师接到命令后派第113团连夜前往救援,击溃日军一个大队,把数千被围英军解救出来。师长是著名的抗战英雄孙立人,副师长则是齐学启。

  昨天,齐学启的外甥女李之琚同样来到缅甸,祭奠先人。李之琚1948年出生,直到1984年,才真正了解到外公齐学启的抗战事迹。李之琚认为,把先辈的故事传播下去刻不容缓,年轻人应该记住我们的民族英雄。

   带着勋章千里唤英魂

  “外公,回家吧!外公,回家吧!”在密支那伊洛瓦底江边,杨玉梅的呼唤回荡在天地之间。

  杨玉梅呼喊的外公,就是在1942年的仁安羌战役中,牺牲的最高将领——新编38师第113团副团长兼3营营长张琦。

  战役结束后,部队在运输牺牲将士遗骸的过程中,张琦的遗体不幸落入伊洛瓦底江,从此留在了异乡。

  “我知道外公的遗体找不到了,我就想来看看,走一走外公最后战斗的土地,也好让我们家里人了却这个念想。”昨天,杨玉梅带着张琦最后的遗物——英国皇室银星勋章,来到缅甸密支那的伊洛瓦底江,为她的外公上香敬酒。

  杨玉梅告诉记者,她就是想把外公的灵魂带回家,立个碑,让后人知道只有先辈的付出,才有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

   代替父亲送别远征军老兵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抗战将士杨公柱的女儿周德蓉在这一天出生。

  杨公柱参加过鲁南战役、台儿庄战役、长沙保卫战、松山战役。1941年,杨公柱调到昆明辅助招募十万青年学生志愿兵(中国远征军),并两次带领新兵到印度训练,1947年正式退役。

  周德蓉从父亲的只言片语中慢慢了解到父亲的过去。父亲去世后,周德蓉开始为父亲的战友尽孝,为云南的抗战老兵服务。

  十年时间,周德蓉一共为近70位抗战老兵送终,这些老兵大多数是远征军,不少老兵还是当年杨公柱送去印缅战场的战士。周德蓉也不断影响着身边的年轻人,呼吁年轻人关注历史,关爱老兵。

 

(责任编辑:连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