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另一种抗战写成故事

10.10.2015  17:42

 

讲述人徐德亮:

李苦禅的扇面也是抗战文物

我是个说相声的,但也是个搞文史研究的。能参与《文物背后的抗战故事》这本书的创作我非常激动。抗战文物背后很有得研究,从历史文物这种细节处研究抗战史,会对人的心理产生更大的震撼。

我喜好兵器收藏,有一次我去搞兵器的小店,发现了一把很长的刀,很厚。如果用手提着刀背会觉得非常沉,用手拿着刀把基本上我的力量就拿不动了。我就问,这么重的兵器怎么能是打仗用的,会不会是过去的仪仗队的摆设、或是天桥卖艺人用的吧。结果人家说不是,这是我们二十九军的军刀,仿照原样重做的,分毫不差。我当时拿着那把刀感慨万千:我们都知道,当时日本人的武器各方面都比我们精良很多,当日本人拿着刺刀过来的时候,我很多中国热血男儿是拿着这把刀冲上去的,这是什么样一种气节。《文物背后的抗战故事》里面有详细的关于二十九军军刀的介绍。

我的老师是李苦禅先生的公子李燕先生,最近我的师弟在一家文玩店买了一个小扇面,竟然是李苦禅先生的扇面,很便宜,李苦禅是大家啊,他的扇面怎么可能便宜呢?我们找李燕先生鉴定,李燕先生说这是真的。李苦禅先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以后就不画扇面了,所以一看是扇面,收藏者都觉得肯定是假的,而这个恰恰是真的。为什么不画了?在1937年,李苦禅先生作为当时最有名的画家、国立艺专的教授,毅然辞去教职,不给日本人干活,并且成为了地下工作者。

我作为一个说书的要体会李苦禅先生当年的心情,作为一个社会名流,即使不抗日,或即使不配合日本人,也可以活下去,在这时候李苦禅选择了抗日,意味着什么呢?如果一旦被抓住,当时就会被杀掉。李苦禅先生说,我们党当时很穷,任何抗日经费都要自筹,我当时送到西山的抗日青年不计其数,给他们化妆,给他们吃饭,给他们路费,都是要我来筹,靠什么来筹呢?只能是画画。当时打仗期间借不到画,根本没人订画,终于有一天一个银号订了一百张扇面,他画了三天三夜,终于把一百张赶出来了,换了几块大洋,帮助了一些抗日地下工作者离开。但他从那次之后手就画伤了,再也不画扇面了。扇面很难画,当年李老为了画扇面还设计了一个板,两边都是夹子,这个东西也算抗战文物了。

通过这些东西我们可以看到当年我们北平的文艺工作者是怎么样抗战的。我们现在网上很多人说,我们北京人在抗战期间一直是沦陷区,你们怎么抗战啊?《隐忍与抗争——抗战中的北平文化界》书中也写到了,不是现在有这种言论,在1945年国民党来接收北平的时候也有过这种言论。国民党高官的接收晚宴上就有人说,北平人没有民族性,我们八年抗战死了多少人,北平一直就在日本人的统治之下。当时一位著名的大学者陈源愤而拍桌站起,说我们的鲜血不是战场拼刺刀流的,我们是在面对敌人寸铁全无的情况下抗日的,这种抗战是另一种抗战。

讲述人黄乔生:

抗战木刻版画成为中国独特门派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版画,以黑白木刻居多。中国本来是木刻的故乡,14世纪初,中国木刻传入欧洲,到19世纪中叶,欧洲兴起了作者自画、自刻、自印作品的“创作木刻”。而在中国,由于生产力落后和新印刷术的冲击,木刻逐渐衰落。二十世纪初,鲁迅倡导青年创作木刻版画,关注现实。他创办讲习班,编印中外木刻作品集,举办作品展,使中国新兴木刻蓬勃发展,还为中国木刻界培养了一批人才。在鲁迅教导下成长的版画家,成为抗日战争时期木刻的主力军。

在鲁迅举办木刻讲习会后不久,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东三省。9月18日当天,江丰、陈铁耕等就印制抗日内容的小画报和木刻传单,张贴街头。在随后的“一二八”战争中,中国军队在上海奋力阻击日军,木刻工作者也积极参加战争动员活动。

全面抗战爆发后,京津相继沦陷,沪宁告急。木刻工作者在上海积极参加救亡运动,进而随着政府的撤退,在武汉、重庆等地集结。1937年9月15日,江丰随上海文化界救亡总会出发,携带为第三回全国木刻流动展征得的作品200余幅前往汉口,沿途举办展览。同年10月,现代版画会在广州举行“抗战木刻展览”,这批木刻,后来又加入一些漫画,共200余幅,由赖少其带到广西柳州、南宁、梧州和桂林等地巡展。

在全民抗战的号召下,中国各界空前团结。抗战木刻运动的形成、发展、壮大,与国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所形成的政治文化环境有很大关系。国民政府成立“军委会政治部”后,副部长周恩来分管的第三厅由郭沫若任厅长,集结了二十多位画家,包括木刻家力群、赖少其、卢鸿基、罗工柳、王琦、丁正献等,出版了《抗战木刻选集》。在三厅的支持下,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第一个“合法”的全国性组织“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

在延安等边区,木刻也得到重视。1938年,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徐特立等发起成立鲁迅艺术学院。紧接着,鲁艺美术系的胡一川、陈铁耕、罗工柳、彦涵、华山等组成鲁艺木刻工作团,胡一川任团长,赴晋东南开展工作。木刻在八路军、新四军各部发挥了鼓舞士气的作用。1938年初,新四军刚刚组建,就在南昌举办了《全国抗战木刻展览会》,同年6月出版了《全抗木刻杰作集》。

在木刻民族风格形成方面,抗战木刻的重镇延安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木刻工作者在艰苦的条件下,白手起家,自制刀具,土法上马,创作大量作品,延安的街道、城墙上,到处是木刻作品,延安人民的心中,装满了木刻画。鲁迅艺术学院从几十个人发展到几百人,木刻学员,从没有修养基础的人,训练成技术很好的艺术工作者,作者则从小幅渐渐发展到制作几十张的连环画。边区出现了很多刻画革命领袖、劳动英雄和文教英雄形象的木刻,水印套色木刻也得到发展。陈梦溪 J226

链接

北平抗战实录出版

由市委宣传部策划,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支持,北京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北京燕山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联合出版的“北平抗战实录丛书”24日正式出版。首次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挖掘和展现了北京地区抗战历史。

北平硝烟

第一本北京作家深度描写北京抗战历史的长篇纪实文学,用实地的采访、文学的语言讲述了北平军民同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的故事。

家风的传承——我们家鲜为人知的抗战故事

通过对抗战老兵祖孙三代的采访,讲述了北平地区鲜为人知的“小人物”的抗战故事,凸显了抗战精神代代相传的含义。

永远的丰碑——北平抗战英雄谱

重在挖掘北平抗战英烈故事,突出了新材料、新故事。

沦陷时期的北平社会

是市委党史研究室多年研究成果,首次还原了沦陷时期北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市民生存状态等。

国际视野下的北平抗战

对国际人士的回忆录、历史著作、新闻报道以及相关国家的历史档案进行了搜集研究。

隐忍与抗战——抗战中的北平文化界

首次将视角聚焦于留守教授、留平艺人等北平文化界的爱国表现。

北平抗战史上的100个瞬间

挑选了最为典型生动、感人难忘的100个史实瞬间,将难于阅读的“大部头”创造性转化为生动具体的“小细节”。

一腔无声血——从看沦陷时期的北平

通过对文学名著中的种种细节进行追本溯源,还原小说背后的真实事件与真实人物,对年轻人了解《四世同堂》及沦陷时期历史大有裨益。

地火燃九城:抗战时期的北平地下斗争

以纪实的笔法,再现了北平地下党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战争岁月。

责编:李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