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是新一轮扶贫开发的总体要求和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 十堰市是全国、全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秦巴山片区和全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2014年底贫困人口建档立卡数量为21万户、82.98万人。作为全省最偏远的山区县,竹溪县、竹山县在十堰扶贫攻坚中更具代表性,脱贫任务更为艰巨。 如何改革创新扶贫体制机制,探索精准扶贫模式和路径,因地制宜、精准发力,确保扶贫对象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竹溪县、竹山县干群扶贫攻坚战正如火如荼地展开。请看记者在两县蹲点采访,发回的报道。 [精准扶贫看竹溪]大学生回乡创业养黑猪 带动农户脱贫 竹溪县返乡大学生龙韬创办的秦巴土猪农民专业合作社 采用生态喂养的竹溪本土品种“汉江黑猪” 记者王淳 通讯员郭军 8月24日,出差在外的竹溪青年龙韬打开手机,通过视频观看家里养殖场黑猪的生长情况和工厂里屠宰、分割、包装等工作情况,并督促网上销售各环节按要求落实发单。 龙韬告诉记者,今年元月以来,他的“龙山洼生态黑猪肉”在网上已卖出百余单,销售额70余万元。 龙韬今年28岁,2010年毕业于兰州交通大学,毕业后顺利地在杭州一家外企谋到一份工作。一年后,他毅然辞去“白领”职位,回到蒋家堰镇关垭子村。 家乡一次走亲访友,让他了解到本土老品种“汉江黑猪”,具有瘦肉鲜嫩、肥肉不腻、猪皮香脆、口感糯香的特点,“清水下锅,越煮越香”。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龙韬经市场调查,发现这种土猪肉深受消费者青睐。于是,他多方融资搞起了养殖濒临灭绝的“汉江黑猪”项目。先后在十堰、安康地区,用高价搜集到濒危的35头黑猪。通过三代杂交选育,培育出优良品种本土黑猪,并逐步创办出“鄂西北最大黑猪生态养殖基地”。 为带动农民致富,去年龙韬依托本村山场、林地和人力资源,贷款成立了“竹溪县秦巴土猪农民专业合作社”, 按照“互联网+合作社+基地+农户”的黑猪繁育放养模式,不断扩大土猪养殖规模。 对于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合作社免费提供2至4头仔猪,出栏后,合作社以市场价回购。今年63岁的秋沟村一组村民罗延树,全家9口人,2014年10月领养仔猪两头,今年6月出栏一头,收入2600元,另一头马上可以出栏,出栏后再补栏两头到年底。 “我们力争实现凡参与养殖黑猪两头以上的农户,年增收5000元以上的目标。”龙韬说。 据介绍,合作社由最初的10户农民,发展到现在的136户。其中,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53户,带动就业156人。目前,合作社已为贫困户免费提供仔猪百余头。 2013年,龙韬为黑猪肉注册了“龙山洼”牌商标,现正在申报有机食品认证。“力争再经过几年努力,把竹溪黑猪打造成继茶叶、贡米之后的又一特色农业产业。”龙韬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 “龙山洼”牌黑猪肉通过电商销往全国 关垭子村一组村民汪秀琴免费领养了两头黑猪,出栏后可增收5000元 【政策解读】关键词:产业扶贫 产业扶贫是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拓宽贫困人口就业渠道的关键。精准扶贫启动以来,竹溪县大力实施产业增收工程。以茶叶、核桃、药材、魔芋、养殖为主导产业,实施“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金融机构+保险公司+贫困农户”的“六位一体”的扶贫开发模式,明确扶持内容、细化补贴政策和验收标准,以奖代补、直补到户,从而带动贫困户发展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业。并通过引进企业,培育示范户,组建合作社,流转土地,让贫困户在产业链条上稳步增收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