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攻坚老干部在行动——皓首不忘初心,扎根田野诠释担当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习近平总书记说,广大离退休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资源。
在荆楚大地,有这样一群老干部——
他们退而不休,奋斗不息,从花甲到耄耋,牵手乡亲奔小康。
他们不忘初心,扎根田野,用奉献诠释忠诚与担当,为扶贫攻坚增添了强大正能量。
手牵手,做精准扶贫的“好帮手”
农民要致富,领头靠支部。
在不少贫困村,老干部默默奉献,牵手党支部把干群的心拢在了一起。“王老回来后,村里干群关系更融洽了。”5月24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栗子坪村党支部书记唐平说起“王老”赞不绝口。“王老”全名王勋尧,今年75岁。2005年,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位置上退休后,他从城里搬回栗子坪村居住。
彼时,乡亲们还在为“脱贫无路”苦恼,干群关系也不太融洽。
王勋尧主动和村党支部联系,召集村民大会,凭借自己的威望,动员乡亲们解放思想,配合村里搞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工作,齐心协力断穷根、摘穷帽。
干群若同心,稻草变黄金。如今,栗子坪村的乡村文化旅游越来越红火。
农民要脱贫,掌握农业技术很关键。
在荆门市东宝区子陵铺镇兴庙村,76岁的荆门市农业局原副局长陈再明,是乡亲们眼里的“大恩人”。
从2005年到2009年,村民种植的水稻连续5年减产,减产率达45%。
经过3个月努力,陈再明准确掌握了水稻基腐病的发病规律,农民们不再谈“腐”色变。
为给贫困户找到脱贫致富产业。陈再明苦苦寻访,在京山县绿林镇找到养蜂能人祁三红。通过牵线搭桥,在村里成立养蜂专业合作社。陈再明还动员附近几个乡镇的贫困户也加入合作社。目前,该合作社共有200多户会员,贫困户占大多数。
陈再明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随叫随到,大家都叫他“农技120”。
同样24小时不关机的,还有谷城县的农业技术咨询热线。
县农业局将34名退休老专家分成粮油、蔬菜、林果、茶叶4个专家指导小组,通过《致全县农民朋友们的一封信》,将专家的电话号码公布,24小时开通农业技术咨询指导热线,提供咨询服务。
心贴心,做乡村公益的“热心人”
要想富,先修路。
基础设施建设是脱贫的关键。
老干部们热心乡村公益,点点滴滴服务乡村环境建设。“我们村里的几条水泥路,多亏甘炎海会长帮助。”5月17日,站在大悟县三里城镇柏园村山顶的观景平台上,村党支部书记魏紫仙动情地说。在平台上放眼望去,村里的万余亩茶园尽收眼底。
72岁的甘炎海,是大悟县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退休前是大悟县政协副主席。
看到村里基础设施落后,他多方奔走协调。在他的呼吁下,县直涉农部门倾斜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对新建、红石等9个贫困村实施“思源回报工程”。
眼下,这些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和甘炎海一样,72岁的嘉鱼县老区建设促进会退休干部胡明主,也是个能人。
从2012年开始,他先后帮忙筹措资金80余万元,为嘉鱼县渡普镇净堡村顾家湾特色示范组,修建一条2公里长铺砂石的简易生产路,硬化200米长堤坝的护坡、沿湖水产养殖基地环湖路。
在武汉市新洲区凤凰镇,73岁的武汉市委原常委、警备区原政委徐宗元,为解决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20年来多方奔走协调。如今,凤凰镇兴建了自来水厂,拓宽硬化了村湾公路,改善了小型水利设施,群众行路难、灌溉难、饮水难的问题逐步解决。
扶贫先扶智。
长期分管过农业农村工作的省老领导邓道坤,在安陆了解到一位农民因缺乏技术,发展养殖血本无归,返汉后立即会同农业、林业、畜牧、水产、省农科院专家编撰《致富金桥——100项农业实用技术》一书,并自己筹集资金出版印刷67000册,免费分发给贫困户。
“人之初,性本善……”在竹溪县蒋家堰镇黑龙洞村一处村舍里,孩子们的读书声清脆悦耳。
这里是62岁的十堰张湾区车城路街道办退休干部李军的家,也是黑龙洞村留守儿童之家“经典一百悦读社”。
2017年,为让农村留守儿童接受国学熏陶,李军把自家屋子腾出两间,又托人购回几千册以国学经典为主的儿童读物,办起“经典一百悦读社”。
免费提供教材、书本,免费教授诵读;每月一小结,每年举行一次朗读、背诵比赛和诵读表演,并提供奖金奖品;5本书全部会背的孩子,提供中学、大学的全部费用……扶智从娃娃抓起,这是“经典一百悦读社”的承诺。
情换情,做永不歇息的“老黄牛”
“这么热的天,罗教授长途跋涉来这里,教我们种羊肚菌,我们再不努力致富,就太对不起他了。”5月15日,在耀兴大海(随州)食品有限公司,随州草店镇农民老罗说。
80多岁的罗信昌,是华中农业大学退休教授。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他和导师一起,在随州推广香菇种植。
从香菇到羊肚菌,他和耀兴大海公司负责人秦大海一起,进行羊肚菌的种植实验。为推广“世界四大名菌”之一的羊肚菌,他们奔忙在实验室与田间地头之间,面对失败不气馁。如今,羊肚菌开始在草店镇推广,亩产值达1万元以上。
“我要做头老黄牛,将论文写在田野上!”罗信昌说。
很多“农的传人”,和罗信昌一样,奔忙在田间地头,给乡亲们传递着一种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
不顾年事已高,蔡礼鸿、侯明生、张丑合等一批华农老教授,依旧在恩施建始县的崇山峻岭中,为农民送技术、攻克水稻及果树病虫害。教育部领导调研时听了事迹介绍后,称赞他们“助推一方百姓脱贫致富”。
不顾走村串户被竹签扎进脚底、摔倒受伤,老专家陈再明躺在病床上还在为农民答疑解惑。
不顾攻克天麻有性繁殖技术、切割菌材时两根手指不慎被锯掉,年过七旬的五峰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罗官章,仅住院10多天就跑回家,继续培育菌材。
点亮一盏灯,夕阳红映照山村红。
老干部的奋斗精神,坚定着贫困户奔小康的信心,也激励越来越多的热心人士投身扶贫攻坚。
在松滋,63岁的农业局退休干部刘新翠一边组织科技人员编写《果蔬栽培技术丛书》,一边走村串户搞培训。不少农民成了土专家,主动去帮助其他贫困户。
在罗田,69岁的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易茂先,退休后钻研学习板栗栽培及管理技术,手把手将技术传授给栗农。如今,他的“一把剪刀”变成了成千上万把剪刀。“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和爱护老干部,我们更应该为党分忧,为民谋福。”66岁的恩施市移民局退休干部张献福这句话,道出了许多退休老干部的心声。在恩施市,当地老干局建立老干部示范正能量基地,吸引更多人参与到精准扶贫工作中。
这些,只是全省扶贫攻坚老干部在行动的一个个缩影。
据省委老干部局副局长项俊介绍,2016年以来,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开展老干部“手牵手”活动,重点组织引导老同志牵手青少年、贫困户等,一大批老干部党支部和老同志积极响应。
他说:“不忘初心,对党忠诚。很多老同志心怀家国,传播正能量、共筑中国梦,希望牵手贫困户共同奔小康。我们将继续搭建平台、提供保障,让他们更好发挥独特优势和积极作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