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归根结底要靠村干部 阳新:能人搅动乡村创业潮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精准扶贫尤其是稳定脱贫,归根结底要靠村干部——
阳新:能人搅动乡村创业潮
时间:3月18日、19日
地点:阳新县三溪镇立中村
老区溯源:湘鄂赣边区核心地区之一,彭德怀率红三军团在此战斗,20万阳新儿女献身革命,是全国闻名的“烈士县”。
巍巍幕阜山,蜿蜒数百里,余脉在阳新八湘河落地,绵绵低山岗地纵横。
立中村18个村民小组,散落在多个山冲之中。
山多地少,无资源无产业,全村455户2538人,其中贫困户192户、贫困人口573人,是重点贫困村。
然而,这里的精准扶贫工作却走在阳新前列,去年就有83户270名贫困人口脱贫。“能人富人带群众,立中村是典型。”县扶贫办主任梁勋寅说。
大话一箩筐,不如做给大家看
带富立中村的能人叫邹先学。他本是阳新农昴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现任村党支部书记。
说起请邹先学回村挂帅,还有一段故事。
2012年,县委组织部挂点立中村,时任县委组织部部长的宛小林进村调研,被村民围起来告状,大家反映村务不公开,对村两委班不信任。“一查,还真有大问题。”已升任县委副书记的宛小林说,原村支书和村副主任因截留、贪污征地补偿款,已被司法处置。可是,积怨多年,人心散了,村里发展滞后,成为典型的落后村。
县里决定,从选配优秀村支书入手,加强“两委”班子建设。可立中村这“烂摊子”谁愿接手?
经调查,宛小林相中了村走出的企业家邹先学,多次登门做工作。2014年6月,邹先学将公司交给妻子管理,独自一人回村挑起重担。
当时的状况是,村集体无收入,还负几十万元债务;人心涣散,无资金,没产业。
“先要聚拢人心。”邹先学决定对症下药。然而,会开过多少次,道理掰开了说、揉碎了讲。“人还是薅不拢。”
71岁的邹治田老人说,开始对邹先学“没抱多大想法”,以为他是“回来捞资本的”。
“大话一箩筐,不如做给大家看。”邹先学个人掏出40多万元,又多方筹措了100多万发展资金,修建2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安装50多盏路灯,改造4口水塘,新修1000米水泥路、1000米机耕路和1500米水渠,还请3名贫困户当清洁工。
短短一年,村里就洁化、绿化、亮化,美起来了。
村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邹书记吃得苦、霸得蛮(注:有魄力之意),还真为咱百姓想事!”
从袖手看到拍手赞,再到参与干
光面子好看不行,得发展产业,让村民腰包鼓起来。
村庄靓了,外出打工的村民愿意“常回家看看”。邹先学就常到回乡村民家唠嗑,劝他们返乡创业。一人、两人,一户、两户,慢慢地,村民的“脑壳”开始被他“撬”开了。
前年,外出务工多年的尹合信回乡投资300多万元,办起了现代化养猪场。
去年,党员周会德、组长郭唐金“从袖手看到拍手赞再到参与干”,带头流转荒山130亩种油茶。
在他们带动下,立中村有了创业兴业氛围。
2014年底,村委会整合扶贫资金,成立了立中荆山生态种养殖合作社,流转土地近千亩,建起了黑山羊基地、苗圃基地、中药材基地和杂柑基地。
记者采访时,遇见一群黑山羊“哞、哞”走向山坡草地。牧羊人是54岁的村民谈际东,因老婆长年患病,还有两个孩子读书,这个有2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成了贫困户。
合作社成立后,谈际东以土地入股成了股东,自己在这里放羊,每天可领取100元工资。“家里还散养了6头牛,每头值万把块。日子慢慢好起来了。”
仅在黑山羊基地,就有7户贫困户股东。
2015年,村级集体收入达5.8万元,一举迈过了贫困线。“下一步,还要发展乡村旅游。”邹先学说,立中村有4个古祠堂、180多栋古民居,正在申报中国传统村落。村里离仙岛湖仅3公里,正在修建一条通湖公路,引导游客前往。
变身农场主,邹治幸娶了新媳妇
翻过几道山坳,来到中立村背垅小组,已是正午。
村民邹治幸家门前贴着大红的喜联,新修的平板屋里饭菜飘香。
“新婚快乐!”一见面,邹先学忙不迭道喜。
憨厚的邹治幸嘿嘿地笑着,召唤新媳妇上茶递喜糖。
在乡邻眼中,46岁的邹治幸现在是“最幸福的人”。
邹治幸只上过小学,过去在广东打工,没文化没技术也没赚几个钱。前妻不愿跟着受穷,抛下3个孩子,自个奔好日子去了。
邹治幸又当爹又当妈,穷得叮当响。前年,家里土坯房也倒塌了。每次回乡,只能住村里的祠堂。
去年,村里搞精准扶贫,邹治幸是重点帮扶对象。他提出想发展养殖,村委会大力支持,帮他筹集3万元,养了800只鸡、500只豚,当年就赚了4万元。
去年底,他又承包了村里100多亩荒山,种下了7000多株杂柑;租下30多亩鱼塘,养了2万条鱼。
今年元月,在村里帮助下,他先后注册了“杂柑种植基地”和“发达家庭农场”,还请了5个帮工。
昔日贫困户,摇身一变成了“农场主”。
幸福接踵而来。去年腊月,31岁的打工女子陈丹看上了他,回家跟父母说邹治幸养了多少鸡和豚、包了多少山种了多少果树,父母就答应了这门亲事。今年正月十四,两人喜结连理。
邹先学告诉记者,像邹治幸一样,村里对贫困户精准帮扶,一户一策,大家都铆足了劲奔好日子。
记者手记
乡村呼唤更多能人
村干部是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的筑路人。
群众迫切盼望有开拓创新精神、能带领大家发展经济致富增收的领路人。
阳新拓宽村支书选拔途径,先后从在外创业人士、乡土能人、退休干部中选用50多位能人治村。
能人回村后,如何调动农民积极性,迅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邹先学的治村之道值得借鉴。 ( 范步 陶忠辉 张真真 向能来 彭书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