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局限

09.09.2016  22:16

  李思辉

  武汉和鄂州交界处,两条公交一条有站少车,一条有车无站,百姓往来不便;潜江150台纯电动公交车,开不进紧邻的仙桃境内,只能徒步换乘;大冶的公交卡无法在黄石乘车使用……行政壁垒之阻,已成社会民生之痛。(本报9月7日、8日报道)

  城市公共交通运营也好,公共服务的其他方面也罢,固然需要以各自所在的行政区域为基础。但是,行政区划是死的,人是活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依附于人的经济、文化、民生诉求等等,都不会因为地图上一条细细分界线的阻隔就“鸡犬不相闻”。相反,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区域与区域之间相互合作的内在需求会越来越强。

  纵观世界,从美国波士华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东海道城市群,到欧洲西北部城市群、英国中南部城市群,这些跨地区、跨国界的城市群之所以成为经济最发达的所在,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打破了地域壁垒,实现了现代化的交通和信息通达性。从国内看,我们业已形成的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十多个城市群,一个共同的方向就是不断突破地域壁垒,实现优势互补、抱团发展,让民众切实受惠。可见,闭门算计没有出路,相互合作才有未来。

  国与国之间也好,地区与地区之间也好,城市与城市之间也好,要想实现更开阔、更长远、更有利于人的发展,莫不需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眼下,一些地方和地方之间还存在各自为政、相互掣肘,甚至以邻为壑的情况,说到底还是“一亩三分地”思维在作怪。总觉得“我的地盘我做主”,何必与你分享;总担心别人会动了自己的“奶酪”,在跨地域合作上不主动、不配合,或者回避具体问题的磋商,玩“拖字诀”等等。这都是缺乏大局观的表现。“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一个有远见的领导干部,决不会只盯着井口看。一个看不到地缘经济的后劲,或者看到了却不能积极促成合作的领导干部,也不能算有能力。转型期的领导干部,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脑袋还停留在旧时代,不仅要有大格局,而且要有大胸怀。放下“只重眼前利益”的短浅认识,抛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利益迷思,推倒“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权力心墙,才可能实现治理能力的提升,才能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

  跨城市公交车的尴尬,背后是出行之难、民生之盼,是对我们的干部胸怀、格局、眼界、能力的一种考验。不妨从公共交通的合作开始,继而在公共治理的更多方面不断打破壁垒、达成合作。实践证明,一旦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局限,眼前必是别有一番洞天。

(编辑:刘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