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镇党委书记“不甩”县委书记的背后

21.06.2016  08:53

  新华社武汉6月20日电 题:记者手记:镇党委书记“不甩”县委书记的背后

  新华社记者谭元斌

  在一个县里面当镇党委书记,敢不买县委书记的账吗?

  记者日前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调研时,还真发现了一位“不甩”县委书记的镇党委书记。

  事情是这样的。今年1月26日,巴东县委书记陈行甲到巴东县大支坪镇尚家村调研,结束时已是12点半。在回县城的途中,由于顺路,陈行甲与巴东县绿葱坡镇党委书记田恒勇联系,说半小时后到绿葱坡镇吃午饭,顺便听一下近期工作汇报。但他没想到遭到田恒勇拒绝,理由是:“已约好两点半到枣子坪村去开群众的‘屋场院子会’。

  “在他心中,与老百姓的约定比和我这个能决定他的升迁命运的县委书记套近乎更重要。那一刻,我心里莫名的感动和欣慰。”陈行甲在大会上公开表扬田恒勇说。

  这件事情,看似平常,却折射着干部作风的深刻转变。

  近年来,巴东县采取一系列举措,倒逼干部“眼睛向下看”,从“一切围着领导转”这种背弃宗旨的畸形做法,回归“把群众摆在首位”这个蕴含着无穷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本原。

  “巴东县过去出了很多问题,一些事情甚至在全国产生了恶劣影响。痛定思痛,我们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干部脱离了群众。”巴东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韬说,这几年,巴东全力扭转干部作风,千方百计树立起一条原则,那就是“自始至终把群众作为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回归群众,凝聚在众多微小的细节上。记者在巴东县官渡口镇党委政府大楼走访发现,这里几乎每个办公室都敞着门,群众想找哪位干部反映问题,都畅通无阻。

  在个别关着门的办公室,门框一侧的指示牌标明了干部的去向,并且留有手机号码方便群众联系。官渡口镇党委书记熊学红说,这是镇里推行“开门办公”取得的成果。

  办公室敞开的门,不只消除了群众办事的最后一道障碍,也打开了群众的心门。

  记者在一楼信访办公室碰到前来反映问题的官渡口镇韦家荒村一组村民覃厚芝。她虽然对于信访办公室的处理结果不太满意,但是也认为接待人员态度诚恳,为她解决问题指明了方向。

  信陵镇是巴东县城,辖区居民经历过三次整体搬迁。在这座小城里,哪怕是为大多数人做好事,党委政府也尽最大努力做到不损害个体的利益。

  回归群众,体现在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大事要事上。巴东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谁穷、谁不穷、谁真穷、谁最穷?”,巴东县秉承“群众心中有杆秤,朝夕相处的老百姓最有发言权”的原则。

  2015年12月8日起,巴东县委县政府发动全县干部进村入户组织召开扶贫攻坚“屋场院子会”,让群众自己当“裁判”民主评议筛选贫困户。

  据统计,巴东县累计有农户89631户、农村人口129454人参加“屋场院子会”,在全县农户、农村人口中分别占比70.1%、31.6%。

  县四大班子33名副县级以上干部带头召开“屋场院子会”150余场,县直单位有1300多名干部到村组一线。藉此,干部作风得到了锤炼,干群关系迈上了新台阶,精准识别也落到了实处。

  回归群众,反映在用人导向上。巴东县在干部选拔中创造性地引入大规模民意调查,规定排名靠后不能评优、排名末位不得提拔,向不把老百姓当回事儿的痼疾动刀。

  在今年初开展的调查中,信陵镇党委书记、镇长的综合满意率分别在全县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中排名首位。

  “民意调查是阶段性的,这次第一下次不一定第一……在高兴的同时,我们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信陵镇镇长焦旭东说,作为乡镇干部,一举一动大家都看在眼里,只有回归公仆本色,才能对得起老百姓的信任。

  正是回归群众的自觉和自信,给了田恒勇拒绝县委书记的底气和勇气。他说,搞形式不重要,关键是把精力放在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把工作抓实,做“清廉为官、事业有为”的干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