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扎堆或无人问津 高校预估线到底靠不靠谱

27.06.2015  12:50

(武汉晚报) “你们的预估分数线是多少?”“我的成绩能上你们学校吗?”在过去的几场招生咨询会上,这是考生、家长问得最多的问题。

面对家长和考生热切的期待,各高校都亮出了各自的预估分数线。

然而,高校的预估分数线,与他们最终的实际录取线,有多大差别?武汉晚报记者梳理近几年的数据显示,其实过半以上的学校,实际录取分数线与预估分数线有较大差别。

或扎堆或无人问津

高校其实不愿估分

每到高招季节,武汉某高校招办主任,都要为预估线头疼。因为不仅考生、家长要问,更要命的是,各大媒体也会催问,而且还要公布在报纸上。

“本来我的预估线还比较准,媒体一公布反而会不准了。”他解释,比如,按照自己学校的招生计划,同批次学校的招生计划,学校在省内的排位情况,及考生对学校的认知度,往年的填报情况等,其实还是可以估分的,但有一个5-10分的区间度,这个是比较准的。

然而,当媒体一公布,考生和家长知道学校的预估线后,要么都去挤着填报,这样就是导致实际录取分数要抬高,如果考生不敢去填报,则会造成另一种情况,实际录取线会下滑不少。

“说心里话,其实我们是不愿估分的。”这位招办主任很有些无奈。

一高校故意低报预估线

导致2000人掉档

2013年,一条内部消息在各高校传开,武汉某三本高校,由于故意把自己的预估线低报给媒体,当年,导致了2000名考生落榜。

“为了抢生源,高校也有些无奈。”昨天,某民办高校招办主任称。他说,学校对招办每年都有严格考核,考核的重要依据就是,是否完成招生计划,这些都是与招办的奖金直接挂钩。尤其是三本院校,对招生计划更为看重,因为少招一个本科生,意味着学校要损失好几万元收入。

“如果把自己的预估线如实透露给媒体,必然会导致考生不敢填报。这样就会流失大部分生源,反之,则会吸引一大批考生填报。”于是,当年,该民办高校就采取了低报预估线的做法。结果,学校赚大发了,但“牺牲”了考生。当时不是平行志愿,这意味着,这些落榜考生,绝大部分都读不成本科。其实,这最终会影响学校的声誉。

这样的例子很多。

复旦大学和武汉大学在广东招生曾遭遇断档现象。5年前,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在当地如实亮出自己的预估线,结果“吓退”了考生,不敢填报,当年两校的第一志愿投档学生,居然少于招生计划数。

浙江大学在湖北也曾遇到这样的现象,结果导致该校第二年减少了在湖北的招生计划。

预估分数线

高校领导会亲自坐镇

公布预估线,其实是高校的另一场生源争夺暗战。

武汉晚报记者了解到,每年湖北省招办一公布各批次录取控制线(俗称“省线”),各高校都会紧急开碰头会,甚至会有校领导参加,预估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及如何对媒体、家长、考生公布预估录取分数线。

有意思的是,不仅如此,各高校之间也会互相打听,看同批次实力相当的高校,他们公布的预估分数线是多少。

每年,当媒体问武大、华科大的预估分数线时,对方都会不约而同地问同一个问题,“他们的预估分数线是多少?”原来,对方都担心自己公布高了或低了,影响考生报考。

不仅如此,像部分二本或三本院校,他们公布各自的预估分数线之前,都会互相了解,先通个气,然后再对外公布。

“其实我们之间都很熟,我们每年都会商量后,才公布预估分数线。”武汉某民办高校招办主任坦陈,他们这样做,是最大限度地保护学校和学生的利益。“我们不想让学生上当吃亏,但也不能坑了学校。”

考生自己可以预测校线

昨天,长江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才生称,其实,考生自己就可以预测校线。

他说,预测校线不是凭自己的主观判断,应该依照往年的校线和往年的批次线。比如说现在要预测一批的某一个文科学校的校线,就要了解这个学校的前三年到四年,最好是四年的校线,再了解这四年该学校的批次线。拿到这两个数据后,把这四年学校的校线和最低批次线相减,我们会得到一个差,四年的差都算出来除以四,就可以得出来一个限差的均值。

他举例,比如说,算出来某个学校的校线和批次线的平均相差是15分,然后再看这四年的线差是否比较平稳,如果比较平稳,波动在5分以内,再给他加一个保险系数5,那么15+5=20分。假如今年的理科批次线是510分,那么就是510+20=530分,那么考生的分数超过了530才能填这个学校,如果低于530分就不能填这个学校。

华中招生就业信息网首度专家杨波称,在“平行志愿时代”,预测校线不太重要了。平行志愿有6个志愿,前几个可以大胆冲,后两个则要谨慎作为保底。因为6个平行志愿都是第一志愿,不存在掉档问题。比如,理科567分,该考生就可大胆填报华中师范大学及其他学校,后面则把武汉科技大学,或湖北大学,或中南民族大学作为保底即可。当然,如果设计不当,尤其是保底学校没有填好,则会直接掉到二本,被一本录取的机会就等于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