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首次捧回“挑战杯”全国特等奖
新闻网讯(通讯员张岱、徐芳琳)11月18日晚,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在上海闭幕。我校5件作品入围终审决赛,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以总分排名湖北省第一的优异成绩捧得“优胜杯”。
这是我校自参加该赛事以来首次获得特等奖,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本届竞赛以“青春新动能、挑战创未来”为主题,经过省级比赛、全国初评和复审,共有314所高校的755件作品进入终审决赛,涵盖能源化工、机械与控制、生命科学、经济、法律等11个学科门类。由多名院士领衔的近百位专家学者组成竞赛评审委员会。一年来,经过校赛、省赛和国赛的层层选拨,我校入围终审决赛的作品经过老师们的精心指导,同学们的反复修改,并经历公开展示、现场答辩和评委问辩的重重考验,最终脱颖而出获得佳绩。
大赛特等奖作品共39项,仅占决赛作品总数的5%。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二维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其性质探索》凭借突出的综合优势和出色的答辩表现获特等奖。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肿瘤相关microRNA的高灵敏检测新方法及试剂盒研制》获一等奖,《绿色环保型高效硅烷金属表面前处理剂》获二等奖;法学院《“分享经济”下微商多层经营模式合法性的多维探索——以“云在指尖”等微信传销大案的实证调研为中心》、电气工程学院《基于共振磁耦合机理的储能入网电动汽车智能无线充供电系统》获二等奖。
竞赛期间,校党委副书记赵雪梅赴上海看望参赛师生,充分肯定同学们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并为大家加油鼓劲。
“挑战杯”竞赛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每两年举办一次,是国内参与人数最多、级别最高、影响力最广的综合性学生科技创新赛事,并成为部分大学排行榜创新人才培养成果的重要指标。首届“挑战杯”竞赛在1989年举办于清华大学,至今已连续举办15届,本届“挑战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学联和上海市政府共同主办,有2000多所高校和200多万大学生参与。
>>> 获奖作品展示
特等奖:《二维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其性质探索》
组别:能源化工组、自然科学论文类
学院: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项目介绍:针对目前二维材料领域面临的几大难题,提出了多种巧妙的制备方法,实现了新型二维材料的合成和层数的严格控制,并对其光电性质的调控和大规模集成进行了探索,从而大大促进了二维材料走进人们的生活。
参赛学生:王晨校、梁晓阳、张齐齐、鞠敏、左钧来、徐鼎、陈蔚寅、任泽勉
指导教师:付磊
团队成绩: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世界顶级的综合化学期刊《美国化学会志》和材料学权威期刊《材料化学》发表了三篇研究论文。
一等奖:《肿瘤相关microRNA的高灵敏检测新方法及试剂盒研制》
组别:生命科学组、科技发明制作类
学院: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项目介绍:microRNA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在临床诊断方面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滚环扩增技术,项目提出了两种检测microRNA的新策略,能够分别做到可视化、超灵敏检测。实验中对两种检测方法的应用价值从各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评估,着重强调了在肝癌等癌症早期诊断应用上的广阔前景,是对microRNA相关研究发展的有效推动。
参赛学生:刘奕侬、黄俊捷、杨伊文、秦珊珊、朱子睿
指导老师:王少儒、杜宇昊
团队成绩:三项发明专利均已进入实质审查阶段;已发表论文三篇;另有三篇论文同行评议中。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开展有效合作,获得应用证明以及项目投资意向。
二等奖:
(1)《基于共振磁耦合机理的储能入网电动汽车智能无线充供电系统》
组别:机械与控制组、科技发明制作类
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项目介绍:作品基于共振磁耦合无线输电技术实现电动汽车在0.3米范围内高效稳定的无线充电,并创新地将闲置状态的电动汽车视作移动式的储能装置,通过共振磁耦合无线输电技术反向给微型电网、社区、建筑物甚至家庭等小范围在线供电,实现储能入网电动汽车充供电一体化。
参赛学生:蔡昌松,胡妹林,林中正,刘士齐,代中余,徐祎,罗俊豪,龙孟姣
指导教师:王军华
团队成绩:团队在参赛项目作品开发有样机与实验平台,并于相关研究领域发表及投稿SCI论文9篇、国家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
(2)《绿色环保型高效硅烷金属表面前处理剂》
组别:能源化工组、科技发明制作类
学院: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项目介绍:针对现有金属表面前处理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硅烷金属表面前处理技术。通过研发新型稳定剂及催化剂,得到了绿色环保型高效硅烷金属表面前处理剂,并实现大规模推广应用,有望取代广泛应用的污染大、能耗高的磷化技术,推动产业绿色化升级。
参赛学生:刘张洋、文宇佳、高子茹、王光明、李安然、吕思雨、方振天、韩博
指导老师:黄驰、林安
团队成绩:申请了四项国家发明专利,该技术在武汉绿凯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已经与国内多家企业签订了销售合同,与海尔、中石化等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3)《“分享经济”下微商多层经营模式合法性的多维探索——以、“云在指尖”等微信传销大案的实证调研为中心》
组别:法律组
学院:法学院
项目介绍:针对微商多层经营模式涉嫌传销的问题,提出应以形式和实质双重标准来认定微商传销,为微商合法经营模式与微商传销的区分提供具有可操作性之法律依据,为国家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参赛学生:高郦梅、张鑫、周千钧、冯帅帅、许伟伟、赵思涵、胡俊铭、王宬鸿
指导老师:罗昆、李新天
团队成绩:1.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的两份研究报告,均已被认定为《电子商务法》的立法咨询成果;2.分别向武汉市政府法制办、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提交咨询意见,已获采纳;3.本研究成果已被《时代法学》、《中国工商报》刊发,并在中国商业法年会上获得二等奖、在湖北省商法年会上获得一等奖。
(摄影:张岱 编辑:肖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