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怎么看起“没品新闻”来的?

11.01.2015  14:17

  不知道从几时开始,所谓的“没品新闻”(一些离奇社会新闻的聚合)成了微博上、朋友圈里的常客,甚至登上门户网站重点推荐的栏目。大家嘻嘻哈哈地把它们看完,然后留下一点评价,或者点个赞。

  比如新浪网搞了一个“一周没品新闻盘点”,列举几个就知道怎么回事。其一,“26岁男子初恋62岁老太,两度被抛弃后仍不放弃”;其二,“新娘大喜之日遭悔婚,新郎在同一酒店娶他人”;其三,“男子寻找出走妻儿,5年才知被富婆借精生子”;其四,“男子实名举报妻子与官员2年开房109次,仍愿意原谅”……

  这些“没品新闻”,一定程度上或许是人们仍乐于看新闻的原因之一。其实只要真实发生,它们也是人生百态、社会万花筒的写照。严肃的新闻,比如贪官落马、政策的讨论和制定、宏观经济走势等等,一旦全部占据了大家的视野,是件很没趣的事情。毕竟,参与感太低,距离感太远,谈论起来就不免流于八卦。

  外国人同样喜欢看“没品新闻”,各大社交网站上,传来传去都是这类东西。英国有只“不爽猫”,就是表情看起来不是很高兴而已,两年间以它为原型的各种玩偶、商业形象竟层出不穷,还有一本关于它的畅销书,以及一部电影。截至如今,它已经为主人赚得了640万英镑的收入,真是难以想象。所以人性是相通的,没品是同步的。

  “没品新闻”突然发达,跟生活中永恒存在的嘲笑与自嘲有关。但若要真追究“没品”的标准,我相信诸如“中学生被逼卖处”、“收费高速巨亏600亿”、“自来水里检出阿莫西林”一类,更有资格上榜。只是这样的没品,总也不见查出个“有品”的结果来,只好转移话题了。

(见习编辑 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