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成都遭遇工作调查 何以纾解专车之困

08.05.2015  14:22

  5月6日下午,成都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市公安局、市工商局等部门对打车软件Uber(优步)公司成都总部进行了工作调查。这是继Uber公司广州总部被调查以来,该公司第二次遭遇中国监管部门联合执法。私家车通过互联网变身专车,已经不是个别现象。各地态度并不一样,有的城市封杀,有的城市调查,有的城市未置可否。到底该如何管理,确实值得好好思考。(5月7日《人民日报》)

  从服务模式到服务质量,专车与人们熟知的路边随机揽客的黑车,有区别。专车通过移动互联网信息平台,让乘客与司机能充分获取对方身份、信用信息,服务全程有位置信息记录,保障了双方安全。价格通过网络平台事先达成协议,高效实现了供求双方的匹配。最后,通过服务评价体系形成了对服务后效性的约束,司机有充分地提供优秀服务的动机,保障了服务质量。

  笔者认为,在专车问题上,服务是否公开、公平、合理,才是关键。

  诚然,专车运营在现行管理体制下存在一定问题,但面对这样一种受到社会和民众广泛好评的优秀移动互联网创新应用,与其简单地叫停,更好的办法是不是政府制定出符合时代发展特征、让专车运营合法化的法规政策,从而将专车纳入相关的监管体系里,让其拥有合法的市场地位,进而优化城市交通运输服务效率和质量呢?

  中国经济在从工业主导型向服务业主导型转型,在从“土地”的城镇化向“”的城镇化转型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下,我们为什么面对更大的人的交通运输服务需求时,却禁止基于高新技术的专车服务,加剧出租车市场供需的不平衡,进一步固化已不合时宜的出租车行业垄断地位呢?

  从更深远的意义上看,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当下,创新驱动成为国家发展的主动力。创新不是政府管理出来的,而是在政府营造的大环境下,由个人、企业、非政府机构创造出来的。只有给市场以充分的空间,才会有更多的创新问世。(张国华)

(见习编辑 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