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9成疾病与压力有关 会减压才能长寿
无处不在的压力一直被认为是现代人精神不济、慢病缠身的祸首之一。但近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研究人员针对872名成年人连续8天压力反应的调查结果显示,压力本身并不会影响寿命,对待压力的态度才是决定生命长短的关键。
该研究表明,面对压力如果能保持积极心态,大脑中改善或增加积极情绪的物质,如血清素就会提高。身体由此获得放松,长寿的可能性就会加大。如果用消极的心态去应对,身体则更易发炎,调节机制出现障碍,免疫能力也会降低。这样的影响长期累积就会对身体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美国哈里斯调查中心发布的信息显示,人一生60%~90%的疾病都可能与压力处理不当有关。医学专家指出,身体的七大系统也会跟着遭殃。比如,神经系统会受到悲观情绪影响,向肾上腺发出信号,释放肾上腺素、皮质醇等激素,并由此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血糖升高等;心血管系统可能出现急性应激反应的反复发作,引起冠状动脉的炎症,导致心脏病;胃肠道系统,容易发生胃灼热或胃酸反流,甚至呕吐。此外,消极应对压力还可能影响消化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以及男性生殖系统的正常功能和女性的月经状况。
心理学中将应对压力的不同态度进行了区分。一种是非理性信念,包括三种类型:要求绝对化,即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常与“必须”、“应该”这样的词连在一起,如“我必须做到最好”;过分概括化,即在看问题时容易走极端,一遇压力便认为自己没用、不可救药、自卑自弃;糟糕透顶化,认为事情一旦发生了,后果肯定很严重,继而产生焦虑、悲观、抑郁等不良情绪。
另一种是理性的信念,更加积极、客观、全面而灵活。这类人在心理上多表现为:并不是每个人都要喜欢我;目前状况差强人意,但只要认准目标,方法得当,总会有转机;即使真的无法改变,我也有其他优点和特长;每个人都不同,我对别人好,但不强求别人一定要对我好;人非圣贤,犯错是正常的;这次成绩不理想,没关系,找出原因,继续完善;只要尽力了,即使做得不完美,也会有收获;一次失败,并不代表总会失败。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同样是被领导指出问题,理性、积极应对的人会掌控住情绪,意识到领导的好意,并相信自己下次会改正,于是心情平复,压力消散;而非理性、悲观的人则认为惹怒了上司,得到的是前途不保的信号,于是整日愁容,还总是怒不可遏,把火撒到别人身上,恶性循环就这样进行下去了。如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所说,“如果我们觉得不幸,可能会永远不幸”。建议大家采取以下方法,有意识地用理性信念替代非理性信念,最大限度规避“压力陷阱”。
多看“得”少管“失”。 人人都会追求积极和美好的目标,但生活无法十全十美,对这些缺憾,关注“得”还是“失”就成了乐观和悲观的区别。多想自己已经拥有的,有利于培养乐观豁达的长寿性格,把忧愁烦恼放在一边。
明天会是新的一天。 乐观者懂得,事情进展不顺利,只能说明当天过得很糟糕,并不会影响明天,新的一天正在等待他们。这会减轻对糟糕一天的负面体验,更不会以坏的方式结束糟糕的一天,而是满怀希望过好每一天。
感恩让情绪更高涨。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心理学家发现,感恩会影响到人们血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炎症反应。而且,常表达感激之情能增加愉悦度,让人更关注生活中的积极事件。
善用“杯子理论”。 压力就像水龙头里的水,源源不绝地流到心理承受力这个“杯子”里。不要悲观地看到“水势”有多大,而是积极地管理好饮食、睡眠、运动等生活方式,培养豁达进取的心态,以加大“杯子”的容量。
准备心情“急救箱”。 压力总是难以避免,不妨在办公桌上准备一个“压力急救箱”,也就是在某个角落贴张纸条,上面写着用积极情绪面对的“药方”,如“没什么大不了的”、“周末我可以找闺蜜聊聊”、“已经很棒了,吃顿好的犒赏自己”等。
使用“认知疗法”。 如果快被压力带来的悲观情绪淹没了,不妨试试美国心理学家贝克的“认知疗法”,问自己3个问题:这么想有没有证据?即使有证据,还有没有其他可能?若证据、可能性皆如自己所料,那事情有多糟?这样想,你会发现事情并非死路一条,并开始理性思考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