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协作见真情 “扶贫车间”显成效——杭州市滨江区残联与建始残联结对帮扶工作纪实
“采摘菊花一定要用拇指和食指掐住花茎顶端,然后顺时针用力,尽量保持花型完整,这样制作出来的菊花茶才更能保留菊花的风味。”11月2日,残疾人严奉勇正在位于业州镇罗家坝村8组的菊花田里一边小心地采摘金黄的菊花,一边叮嘱着工人。面对纷至沓来赏菊、留影的客人,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严奉勇笑吟吟地告诉我们:“今年是自己租田种菊花的第三个年头,这片30多亩的黄菊喜获丰收。经过不断地学习和摸索菊花种植技术,今年菊花不仅增产了,而且自己“扶贫车间”加工出来的菊花,品质将有很大幅度地提升。通过种植菊花自己的生活条件大为改善,把菊花产业做好的信心和劲头也更足了!”
经过细细打听才知道,严奉勇所说的“扶贫车间”,原来是杭州市滨江区残联与建始县残联联手,为鼓励残疾人自强创业而量身打造的帮扶新模式。今年9月,建始县残联了解到,由于加工生产设备陈旧简陋,严奉勇的菊花烘干的品质一直难以提高,卖不出好价钱,严重制约了其产业发展。得知这一情况后,县残联组织人员多次到基地调研,决定将 “扶贫车间” 开设到老百姓的田间地头,利用帮扶资金为他援建一套现代化的烘干设备。
这只是滨江区帮扶建始县残疾人的一个缩影,像这样通过“扶贫车间”得到帮扶的残疾人企业,在茅田乡梦花岭月月红花卉种植基地,在三里乡小屯村赶鹅沟水产养殖家庭农场,在红岩寺镇双大鞋业公司等地,让残疾人就业、带领贫困户脱贫, 5个“扶贫车间”正在彰显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与影响力。
扶志.扶智
2019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滨江区残联与建始县残联达成战略协议,正式开启了东西部协作脱贫攻坚的新篇章。
“东西部协作帮扶, ‘输血’重要,‘造血’更重要,扶残先扶志,一定要把扶残与扶志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扶贫车间”,既为残疾人送温暖、解困难,更为他们送志气、送信心,县委常委、副县长汪栾如是说。
建始县残联实地走访了全县所有的残疾人自强创业基地,在5家具备“造血”功能、带动残疾人就业人数多、市场前景广阔的残疾人创业或培训就业基地开设“扶贫车间”,通过开展资金或物资帮扶,更新设备或购买农资,进一步增强“扶贫车间”的“造血”功能,让他们不仅能够自食其力,还能让更多的残疾人自力更生,从而辐射带动了周围大批残疾人家庭一起脱贫致富。
10月15日,在业州镇德溢民“扶贫车间”黄桃基地,二级残疾人刘瑞兵兴高采烈地领取了9月份1000元工资,因为聋哑单身,与92岁的老母亲相依为命,曾经一贫如洗。“扶贫车间”开设到村里后,老刘比划着给我们算了一笔帐:除去每年2亩地租费收入1200元外,每月还在基地打打施肥、锄草、剪枝、蔬果等零工,一个月有千把块钱的收入,“两不愁三保障”怎么也没有问题了!据了解,刘瑞兵今年还被评为了公司的“脱贫之星”和“优秀员工”。2019年,德溢民“扶贫车间” 通过租地、做工等形式,与41名残疾人和108名贫困户联结,助力脱贫攻坚。
据建始县残联负责人介绍:“截止目前,由滨江区残联与建始县残联开设的5个“扶贫车间”,已安置残疾人就业95人,带动贫困户脱贫277人。这一系列喜人的帮扶成果,让有创业意愿的残疾人尝到了甜头,增添了动力,大家都称赞这种帮扶模式不再是蜻蜓点水,而是真正在为残疾人谋福利,是把“好钢”用在了刀刃上。”
摆脱贫困需要智慧,培养智慧,教育是根本,教育是拔穷根、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为了从根本上帮助残疾人摆脱贫困,2019年7月,建始县残联还将“扶贫车间”延伸到杭州市西湖区,先后选派谢克锋、何克柱、刘嘉兴等7名盲人赴杭州市残疾人康复职业培训中心进行为期2个月的盲人按摩培训,他们凭借着培训掌握了娴熟的按摩手法,并因此在重庆九龙坡、杭州市萧山区、湖北来凤县和建始县业州镇等地立足,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月工资待遇达到了3000元至8000元左右。他们不仅将所学知识转化为适合自己的谋生技能,实现了自食其力、脱贫致富的人生梦想,还作为成功范例,为全县残疾人提供了通过学习培训走向自立自强的强大动力。此外,建始县残联还联系杭州市爱心企业,对向易琳等4名品学兼优的残疾家庭学生进行每学期1200元的资助,将连续资助3年,2019年10月均已资助到位,“爱心助学”为这些莘莘学子走出困境点燃了新的希望。
点菜.买单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残疾人就业更是难上加难,而这其中,技术培训是关键中的关键。过去,培训内容与就业渠道关联性不强、就业率低、培训实效性差、残疾人参与度低曾经一度让残疾人技术培训难以为继。“我点菜、你买单”,以此推动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不仅成为建始县残联与滨江区残联最为关心的议题,而且开创了滨江区残联对建始县残联真情帮扶的新模式。
与企业对接,整合人社、扶贫等部门资源,进一步推行“订单培训、定向就业”开设 “扶贫车间”培训残疾人,就是建始县残联向滨江区残联点的另一道“菜”,这也为全县残疾人培训及就业脱贫破局。官店镇三里荒村肢体残疾人李兰松等10多名残疾人,就是通过“扶贫车间”培训走上了双大鞋业手工制作岗位,开始了他们全新的生活。由于身体原因,李兰松不能干重活,家庭生活十分艰难。他来到“扶贫车间”学到了制鞋技术,这项技能不仅训练了他手指的灵活性,还帮助他在双大鞋业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工作,他做出来的产品和健全人做出来的产品一样合格,月工资从最初1500元到2800多元,李兰松找到了满满的存在感与获得感。
双大鞋业董事长苏建敏介绍说:“双大鞋业残疾人培训‘扶贫车间’,根据残疾人不同身体状况、不同文化层次,精心制定培训计划,合理确定培训内容,科学制定培训方案,通过‘传、帮、带’,培训后定向就业安置在‘扶贫车间’, 年保底1.5万元以上,并以每年5000元底薪递增。”一批批残疾人由此走上了脱贫奔小康的道路,农村贫困残疾人通过一技之长走上脱贫致富道路正在变为现实。
据建始县残联提供的数据,建始县利用培训就业“扶贫车间”,不仅对本县残疾人开展技术培训,还争取州残联支持,对利川、建始、来凤、鹤峰等县市各类残疾人开展培训,2018年以来共培训473人次,在全州范围内引发关注,恩施州新闻联播专门作了宣传报道。2019年以来,稳定在双大鞋业“扶贫车间”就业残疾人16人,选择领材料回家(按件计酬)就业残疾人24人,使部分残疾人真正实现了自立自强,从就业无门到就业有路,从“无事人”到“产业工人”的华丽转身。
如今,残疾人就业培训“扶贫车间”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建始残疾人“订单培训”模式正在向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目标迈进,这一转变,来自于残疾人有尊严活着的强烈愿望,更来自于东西部协作扶贫的巨大推动。2019年1月6日,建始县订单培训定向就业开设“扶贫车间”作为典型案例写入了州委、州政府向国家考核组的报告。
链接 .提升
贫困残疾人是贫困人口中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返贫率最高的困难群体,是脱贫攻坚战的重点和难点。据建始县残联负责人介绍,2019年5月,滨江区残联与建始县残联签订了《东西部扶贫协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培训、创业、康复、文体、干部交流等6个方面开展对口协作与帮扶。
仅2019年5月以来,建始县残联与滨江区残联互访达到4次,随时保持着电话联系,沟通交流情况。这一密切的链接机制,已经成为双方交流协作的新常态,为开展好全县残疾人脱贫摘帽注入了新鲜血液,增添了更大的信心。
滨江区残联负责人告诉我们,与建始县结成帮扶对子,是形势所需,也是职责所系,更是先进地区与贫困山区结亲戚的机缘,滨江区残联将一如继往地支持、帮助建始县,进一步落实框架协议内容,进一步提升 “扶贫车间”帮扶功效,为贫困地区残疾人脱贫摘帽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