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为家乡致富自掏腰包的人大代表

17.03.2018  10:21

  【编者按】 

  两会进行时,建言献策,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大到国家规划、小到柴米油盐,各方建言纷至沓来。我们采访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两会声音! 

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裴寨社区党总支书记裴春亮 

  我是裴春亮, 

  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裴寨社区党总支书记。 

  十几岁时父母早逝, 

  我在父老乡亲的帮助和提携下, 

  吃百家饭、穿百家衣成长起来。 

  年轻时,我离乡创业,白手起家, 

  修电器、学理发、开饭馆, 

  涉足餐饮、机械铸造等多个领域, 

  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 

  2005年, 

  裴寨村村委会换届选举, 

  乡亲们呼吁, 

  “让裴春亮带着大伙儿富起来!” 

  养育之恩,不可忘。 

  我当即做出决定:“回农村!” 

     

  今年,我第三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我每次都把乡亲们的心声带进人民大会堂, 

  把中央精神带回田间地头。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 

 

裴春亮(左)在了解蔬菜生产情况。本人供图 

  

  裴寨村,位于太行山脉丘陵地带, 

  土薄石厚、十年九旱,家家住土坯房。 

  缺水,是村里祖祖辈辈面临的难题。 

     

  2005年,我当村主任的第一年, 

  为响应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号召, 

  我个人出资3000万改善村民住房, 

  为每家每户盖起了二层小楼; 

  投资5000多万打井、修水库。 

     

  2008年, 

  是裴寨村“巨变”的一年。 

  村里提水灌溉工程完工, 

  一百多公里外太行山石门水库的水, 

  被引到了田间地头, 

  实现了自流灌溉。 

  裴寨村彻底告别了“望天收”的光景, 

  乡亲们也欢天喜地搬进了新楼房。 

 

裴寨社区新面貌。本人供图 

  那年除夕夜, 

  乡亲们不约而同地, 

  把自家刚出锅的第一碗饺子, 

  端给我品尝。 

  我落泪了, 

  深深懂得大家敬的不是我个人, 

  是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人! 

  从此以后, 

  每年除夕夜的“百家饺子宴” 

  成为“村俗”, 

  也成为村干部继续前行的“催征饭”。 

     

  2013年底裴寨拦洪蓄水水库建成蓄水, 

  彻底解决了村子及周边4万人、 

  2万亩耕地的缺水难题, 

  改善了当地的自然生态。 

  干涸了千百年的山乡, 

  首次出现了“平湖美景”。 

   

水库建成蓄水,裴寨村首次出现“平湖美景”。本人供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 

  为让村里经济与生态平衡发展 

  我和村民一起商讨建设方案。 

  目前,村里共建温室750余个, 

  有1250多名村民从事高效农业种植, 

  每亩土地收益从2万增加到6万多元。 

   

  乡村振兴不能等、不能靠,要主动作为! 

  在我看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从三个“”做起: 

  第一,需要新作为。乡村党员干部率先垂范,不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农村土地,积极探索新时代振兴乡村的新引擎和新动能。 

  第二,需要新技术。加大城乡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要学会使用种植新技术、智能物流交通新技术。通过实施科研院校对接农村、农业,传授更多的农业新技术,打通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最后一公里”。 

  第三,需要新人才。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大量的青年农民返乡创业,积极投身到新时代农村建设中来。 

  

裴春亮帮扶鲜花种植户。本人供图 

  梳理裴寨村“生态经济共发展”的经验,我建议: 

  鼓励乡村发展旅游业,实现旅游、农业、文化有机结合,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新业态,做到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好自然生态资源优势,积极探索产业链条长、就业岗位多、辐射带动大且符合农村发展的产业,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村民的金山银山。 

   

  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 

  我要带领乡亲们撸起袖子加油干, 

  以“乡土、绿色、人文”为主基调, 

  做大做强“互联网+农业”、 

  “旅游+文化”富民产业, 

  使裴寨村红色乡村旅游再上一个新台阶。 

  将裴寨村打造成豫北太行山区 

  别具特色的创业精神红色旅游胜地, 

  带动周边更多乡村依托裴寨这个平台增收致富。 

  (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