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放大“旅游+”的叠加效应
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将发展短板转变成发展潜力,放大“旅游+”的叠加效应。
一脉清江穿城流,三山鼎立卫丹霞。峰峦、峡谷、洞穴、石林、溪河、森林……独特的自然环境让恩施享有“仙居”的美誉,成为旅游者向往的天堂。如何进一步擦亮恩施旅游这张名片?7月22日,湖北省社科联专家调研组来到恩施,为全域旅游发展献计献策。
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道水。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让清江之畔的乡亲们守着家乡山水荷包鼓了、生活美了。恩施以景区开发、乡村旅游、旅游消费、养生度假等为载体深入推进文旅扶贫,文旅扶贫带动40万群众吃上旅游饭,“旅游+扶贫”入选世界旅游联盟减贫案例。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将发展短板转变成发展潜力,放大“旅游+”的叠加效应,让人们感受到旅游产业带来的巨大红利。
旅游开发不仅能“捧红”景区,更能带动经济发展和百姓脱贫致富。雄奇秀美、云蒸雾绕的恩施大峡谷,是八方来客“打卡”之地。调研组来到沐抚镇,在大峡谷景区带动之下,这个过去典型的深山贫困乡镇,发展成远近闻名的旅游名镇。肩挑背驮、翻山越岭的艰难出行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不断改善的旅游交通。做导游、当安全员、卫生员、办农家乐、卖山货,当地村民成为旅游开发链条上的受益者。走访中发现,不少已经走出大山的青年,放弃北京等大城市的工作,返乡创建特色民宿或经营山货网店,不仅自己谋得了发展空间,而且还吸纳贫困户就业,为家乡发展做出了贡献。
以旅游促进扶贫,让我们看到了旅游产业背后的社会价值和发展价值。发展旅游不是为发展而发展,要将旅游产业放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大背景下,放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来看。说到底,发展旅游是为了以产业带活一方经济,致富一方老百姓。不过,旅游也是一项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的产业。只有将旅游产业与地方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与当地老百姓获得感紧密联系起来,走出“赚吆喝不赚钱”的困境,旅游产业的生命力才能更持久。在做长旅游产业链上下功夫,摆脱对“门票经济”的重度依赖,不断探索“旅游+”的创新模式,才能以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喝你一口茶呀,问你一句话……”当地导游与外地游客对唱的《六口茶》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仿佛是武陵深山与山外世界的一首“交响曲”。从恩施“旅游+扶贫”,到一些地方正在探索的“旅游+体育”“旅游+文化”“旅游+养生”等等,生态文化旅游业的附加值越做越大,旅游产业才能越走越远。始终围绕人民群众的需求,始终铭记发展是“为了谁”的问题,我们就能始终把准全域旅游推进的方向和着力点,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