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车涨价”要回到市场逻辑

13.07.2016  13:08

  朱昌俊

  日前有消费者发现,上线一年多的滴滴快车在北京悄然涨价。有媒体报道,滴滴在多个城市的价格都进行了上调。记者发现,滴滴在北京的计价标准由去年同期的1.5元/公里+0.25元/分钟提高到了1.8元/公里+0.5元/分钟。

  滴滴快车在多个城市的价格上调,肯定要让相当一部分用户感到失望。这种消费者心理当然不难理解。一来,谁都希望可以通过最低的价格获得最优质的服务。二来,包括滴滴在内的各大互联网专车平台自出现之日起,其相较于传统出租车的价格优势,就成为吸引消费者的重要法宝。

  但若从市场的逻辑出发,快车平台的价格调整,不过是正常的市场行为,也并不让人过于意外。纵观当前的各大叫车平台,其低价模式不过是建立在市场竞争初期的“烧钱模式”之上,也就是说,目前的低价并非正常市场供需关系的一种反映,有着明显的“临时性”色彩。而在市场的角度,任何一个行业的“超低价”,要么难以持续,要么在服务质量上缺乏应有的保障。

  乘客所支付的乘车成本若过低,便会影响到车主加入平台的积极性,而当专车数量减少,乘车的便利便会受损,最终也只能通过涨价来提升。至于到底哪种价格水平能够实现乘客与专车平台、司机等各方利益的平衡,只能在不断的市场试探中来完成“磨合”。

  必须看到,当前的专车领域,毕竟不同于传统出租车市场的统一定价模式,而是已经有着比较充分的市场竞争,当出行价格超出预期和承受能力,消费者可以在不同的专车平台之间作出选择。而这正是分享经济所能够带来的最大增益,即消费者可以依据自身的需要(包括时间要求、支付能力),作出更适合自己的出行选择。

  可以说,这一价格调整正是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一次微妙互动,最终价格形成的主动权,也仍掌握在消费者手中。因此,不妨把这一举动看作是任何一家市场化企业都可能采取的正常性运营策略,无需作过多的价值判断。

  在互联网专车市场还未完全定型,专车管理办法仍未出台的当下,各专车平台与消费者、专车司机乃至管理部门之间的互动与磨合,必定还将继续。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期待各方的博弈能够透明化,这对于增进市场的理解也是好事。

(编辑:刘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