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能为杨德昌买张电影票吗:修复版“牯岭街”的故事
杨德昌的电影,大陆观众都是通过盗版影碟、网络下载观看。2016 年,《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电影修复版本将在美国、加拿大等北美地区上映。而大陆观众还要继续等待。 (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2015年10月27日凌晨,一位巴西网友在推特上写道:“昨天以后,世界上的影迷可以分成两种了:一种是昨天在资料馆看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另一种是没看过的。”
10月22日开幕的第39届巴西圣保罗国际电影节,亮点之一是《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下称《牯岭街》)35毫米修复版的3场放映。本届电影节的回顾影展,主题是向美国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及其领导的“世界电影基金会”致敬,放映由这一机构出资修复的经典影片。《牯岭街》拷贝在2009年即由世界电影基金会修复完毕。
2015年10月初,届满20岁的韩国釜山电影节将《牯岭街》选为亚洲影史最伟大十部影片第七名,并于电影节期间放映修复版。釜山的放映后,杨德昌导演的遗孀彭铠立女士也带来最新消息:电影修复版本2016年要在美国、加拿大等北美地区上映。
2007年,杨德昌在美国病逝,过去通过盗版影碟、网络下载爱上他电影的观众无不扼腕叹息。2015年8月,《刺客聂隐娘》成为台湾导演侯孝贤在大陆公映的首部影片,他半开玩笑地对大陆观众说,“你们在电脑上看了我那么多年电影,总要去买张票了吧。”而杨德昌,却再也没有这么说的机会。
对待《牯岭街》最好的方式
2012年《牯岭街》在旧金山市电影协会的放映后,彭铠立向观众透露,影片修复版正在计划新一轮的展映,其影碟发行权归属CC公司。
CC公司1984年由百老汇剧评人威廉·贝克与合伙人创立,专门发行全球艺术电影、独立电影、实验电影的修复版。由于挑片口味的睿智高雅,设计制作的专业细致,“标准收藏版”很快成为影迷眼中殿堂级的品牌。
“标准收藏版”看中发行的华语片屈指可数:吴宇森的《辣手神探》《喋血双雄》,王家卫的《花样年华》《重庆森林》,杨德昌的《一一》。像《牯岭街》这样在华语影史上占据重要位置的影片能由CC公司发行,意味着除了修复一新的正片,还会有可看性强的丰富花絮。对热爱这部电影的观众来说,这是对待它的最好方式。
3年过去了,影碟出版的消息石沉大海。按照惯例,CC公司每月15日会公布下数第三个月的发行消息。几乎每一个15日,《牯岭街》的影迷都在热切期盼这部影片的名字出现,但3年来,每一次都落空。
2014年11月,CC公司的两位制作人在俄亥俄州立大学交流时曾透露,在2015年,除了《牯岭街》之外,杨德昌其他作品也会同时推出。如今2015年“标准收藏版”的所有发行计划已全部公布,仍没有《牯岭街》的半点消息。
杨德昌留下一个暗示
或许中国大陆影迷更关心的是,《牯岭街》修复版会否有机会来到大陆,在大银幕放映哪怕一次。
2007年,马丁·斯科塞斯成立了世界电影基金会,志在保存世界优秀电影遗产。基金会两名中国理事之一王家卫推荐了《牯岭街》的修复计划,2009年正式启动,委托意大利著名的电影拷贝修复机构“博亚电影修复所”实施。修复完成的《牯岭街》在2009年第四届香港夏日国际电影节首次放映,而后陆续在台湾、新加坡等亚太地区放映。2011年,北京“新人电影节”首次在大陆成功举办了杨德昌作品回顾展,展映了八部杨德昌作品,独缺《牯岭街》。
1987年,台湾宣布解除“戒严”,杨德昌和同为“外省人”的中央电影公司(简称“中影”)经理、编剧小野一起共同编写《牯岭街》剧本。故事原型是1961年真实案件:建国中学学生茅武因为情感纠纷,在台北牯岭街把女友刺死。这是国民党迁台后第一起少年犯罪案件,成为爆炸性新闻。
杨德昌是建国中学校友。最初他的想法是拍一个普通的小成本电影,在剧本阶段,他越写就越觉得这个故事的分量非同小可,正如小野后来回忆:“一写下去,故事就愈来愈庞大了。为什么男孩会把女孩杀掉?因为他很苦闷。为什么苦闷?他的父母亲来自上海,经历‘白色恐怖’……”
片中随父母来台的小四,在杨德昌看来是一代人的缩影:在1960年代苦闷、高压的政治环境成长的少年,长大成人走上社会,参与各种政治运动之后,历史会在他们身上留下什么痕迹?这部影片含有更多的政治符号留待影迷去辨别、解读。影片最后,杨德昌留下暗示:小四被捕了,收音机传来联考录取通知书,一个个名字里,有意无意地暗藏了一位日后活跃于社会运动的人士。
或许正是政治元素成了阻碍影片最终到达大陆大银幕的重要因素。
《牯岭街》影片版权方开出的条件常常成为另一个阻碍。目前影片由台湾“中影”和彭铠立共同持有各一半的版权。以2015年10月釜山电影节的放映为例,单场放映费高达6500美元,而电影节票价则合4.5美元,基本不可能收回成本。多个曾接洽《牯岭街》的策展人也都表示,版权方的附带条件也较为苛刻,比如放映时彭铠立女士必须在场等等。
“台湾没有发行过完整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DVD。”台湾电影资料馆馆长林文淇曾在2013年对媒体谈起,这部经典影片在传播上遇到的种种阻碍。台湾中影对此片发行DVD信心不大,“利益又不高,如果期待它积极处理是不太可能的。”另一方面,过去港台拍片前临时拉起一个影业公司,投资人众多,版权所属复杂无比,只要其中一个人不愿意,其他人也没法处理。《牯岭街》近年才渐渐捋顺了版权关系,但仍有版权持有人意见相左,争持不下迟迟不能发行。
重现那些以前看不清的地方
曾经面市的《牯岭街》大体有4个版本。一个是1991年7月在台湾公映版本,片长两个多小时。此外还有185分钟版(VCD)和235分钟版(LD)。最后是237分钟的“导演剪辑版”,“其实237分钟的导演版是杨导在世时已有,235分钟的版本纯粹是为方便发行而剪辑成的。两个版本的场口基本上都是齐全的,只不过是时间长度上的差异。”郑子宏解释。
2015年7月,博亚电影修复所首个海外分公司落户香港,郑子宏任董事总经理。“此次为4K级别修复。原素材主要是属于杨导演遗孀彭女士藏于台北中央电影公司的原35毫米底片和声片。由于部分原底已损坏,修复亦以当年的一个翻底为取材。”他这样描述当年修复的过程。
电影修复,行内有个常识,就是修复永无止境,一旦有新的技术、材料“出土”,很可能就会将此前修复的成果推倒重来。2010年阿根廷发现德国表现主义大师弗里茨·朗《大都会》完整版,就彻底颠覆了之前的修复版本。
《牯岭街》亦如此。“2009年推出的修复版是一个‘未完工程’。现今的修复技术比当时更进步了,可以在现存的材料上重新检视,和对不足的地方作出补遗。”郑子宏判断,10月在釜山和罗马等地放映的应该仍是2009年那个未完全完成的版本,他透露,《牯岭街》还在最后修复阶段。
《牯岭街》电影场景大部分是夜间,为修复增加了难度。微信公号“映画台湾”运营者之一黄豆豆在釜山电影节看过修复版放映:“电影修复版远远没有期待中的效果好,同行的电影专家们,都是同一感受。但比原来看过的模糊版本要好很多。”
郑子宏是这样看的:“修复也希望保持原来电影的胶卷味道,可能有些观众误会了修复后要呈现像现今数码拷贝般的清晰才是‘理想’。”
大陆影迷目前能在网络上找到的《牯岭街》最佳版本,取材自LD版转录成的DVD。那是2007年杨德昌逝世时盗版商“应时而作”,画质比之前流行的香港飞图版VCD好一点,但由于LD播放过程要换碟,因此中间有明显停顿黑场。
我在10月底向CC公司发邮件询问《牯岭街》影碟发行计划,得到的是相当“标准版”的答复:“别失望,请期待我们未来的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