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微信私房菜调查:经营者多是无证无照(图)
经营者多是无证无照,食药监局:新食安法将予以监管
记者谢冰林
近日,家住东西湖的熊先生遇到了一件烦心事:在朋友的推荐下,他通过微信购买了一份秘制酸辣粉。买回来后,他发现包装特别简单,既没有生产时间,也没有保质期。尝了一口后,觉得味道有些不对。与卖家多次沟通,对方却坚称酸辣粉没有问题。熊先生犯了难,不知道去哪投诉维权,只好向晨报官博发来私信求助。
在微信成为时下最炙手可热的社交工具之后,“微信私房菜”也日渐走俏。这种通过线上下单,线下送饭的方式让很多网友坐在家里就能吃到不同美食。然而,记者调查发现,“私房菜”销售火爆的背后却暴露出无证经营、食品安全、售后维权等隐患。
买家
方便不贵,多听朋友推荐
小龙虾、香辣鸭舌、秘制猪蹄……只要你加对方微信、在线支付,美食就会送上门。“我已经在微信上购买了几次熟食,感觉还不错。”80后小李说,上个月邀请了几个朋友到家里做客,于是在武汉本地的一家微信私房菜上订了餐。因为味道不错,朋友们吃得很高兴。
作为资深吃货的范先生也是微信私房菜的忠实粉丝,他的手机里有七八个相关的微信号。“我在微信上买过扣肉、鱼糕……武汉很难买到。”作为荆州人,家乡风味一直是范先生的最爱,有次看到便买了一份解馋,发现味道很不错。
“朋友圈里的私房菜一般都是口口相传的。”范先生表示,他常常在朋友圈里分享一些自己觉得不错的微信私房菜,自己也会选择朋友推荐的购买。
记者看到,这些微信私房菜的经营者几乎每天都会在微信上发自己去采购食材、制作过程、成品等图片,让人看了就很有食欲,配上文字介绍过程和心得,给人感觉亲切可信。
卖家
门槛较低,多无证无照
高丹(化名)在朋友圈里卖的是烘培蛋糕,她是一名全职主妇。“最开始是自己做着吃,常在朋友圈里晒。”小高说,身边的朋友看到后,都嚷着要尝尝。后来,小高就做了几个蛋糕送给他们,得到了高度的称赞。经过朋友提点,她发现了商机。
高丹说,孩子上学后,自己就闲下来了,现在专门做起了私人烘培。“每天接单不超过10单。”高丹说,由于自己精力有限,而且做烘培比较费时间,所以实行每天限量供应。
同样身为“微信私房菜”经营者的王女士,曾经做过企业职员,也跟朋友合伙开过餐馆。关掉餐馆后,转做微信美食。“这种方式可以减少店面租金、人工开支等成本。”
记者了解,不少微信私房菜都是联系好跑腿公司后,就开始以家庭作坊的经营形式推销“厨艺”。几乎没有人办理餐饮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等。从经营的情况来看,生意上升得很快,特别是周末、节假日,甚至忙不过来。
监管
网络食品交易将有法可依
尽管这种新方式受到不少网友追捧,也有人担心没有实体店经营方式,让监管成了问题。
昨天,记者联系几位武汉的微信私房菜经营者,对方均强调自己虽然是在家里制作美食,但安全卫生绝对有保障。不过,对于记者提出的“能不能参观一下厨房”的要求,对方均以“会影响我们做生意”等理由婉言拒绝。
对此,湖北省消费者委员会工作人员表示,目前 “微信私房菜”经营零散、私密,且商家地址不明、资质不全、食材来源不明,监管难度很大,消费者事后维权也将十分困难。
那么,网络食品交易成管理真空了吗?对此,湖北尊而光律师事务所律师丁嫣表示,今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出台了对于网络食品交易相关法律条文。其中第六十二条规定: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对入网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明确其食品安全管理责任;依法应当取得许可证的,还应当审查其许可证。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发现入网食品经营者有违反本法规定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立即报告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现严重违法行为的,应当立即停止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该法律条文将于今年10月1日正式实施。
武汉市食药监局工作人员表示,新《食品安全法》的出台,意味着管理网络食品交易将有法可依。网络食品的经营方如果危害了消费者权益,其第三方电商平台也要承担相应责任。
同时,食药监局工作人员提醒消费者在用微信交易购买食品时应加强风险意识,谨慎选择,尽可能索要发票等相关凭证,发现问题向食药监部门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