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大学人】徐方平: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和传播者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和传播者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方平教授访谈实录
徐方平,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2015年,徐方平教授获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项,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湖北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日前,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科发院)走进马克思主义学院,访谈了这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和传播者。
图为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徐方平教授
科发院: 徐教授,非常高兴有机会访谈您。您今年52岁,学术成就显著,担任教育部政治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博士点负责人。1项国家社科项目结项优秀后,2015年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传媒引领社会舆情研究”,出版了《蔡和森与<向导>周报》、《蔡和森评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研究》等6部著作,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共党史研究》、《光明日报》等发表论文60余篇。孔子讲“五十知天命”,请问您对“五十知天命”是如何理解的?
徐方平: 孔子讲的“五十知天命”,主要是指人到了五十岁,尽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却并不特别企盼有什么结果,有点听天由命的意思。“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人活到五十,那是高寿,有消极情绪,比较正常。今天不一样,“人生七十小弟弟”,这对人文社科教授更是如此。老骥伏枥,五十的人如日中天,更需要奋发有为!
科发院: 荀子讲“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是指社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人们掌握了它,就可以利用它为自己服务。您是学校的科研骨干,在省内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面具有较大美誉度。担任湖北省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负责人。2011年获“湖北省高校十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湖北五一劳动奖章”。与著名中共党史专家田子渝教授合著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期传播史》,入选第二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15年获湖北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论文《辛亥革命时期的荆州驻防八旗》,《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您成功的“天命”即规律有哪些?
徐方平: 我还谈不上成功,也还没有完全把握学术研究规律,只是有点心得与大家分享:“三个做到”。
一是要有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做到“咬定青山不放松”。我们都是食人间烟火之人,合理追求衣食住行条件的改善,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因此,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为了职称和考核,为了房子和车子,发文章,出著作,拿项目,获奖励等科研行为,天经地义。但是,考量一个教师是否比较真心做学问,主要看其评职称前后的行为是否判若两人。真正做学问的教师在四十不惑之年,一般应该找到了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不断辛勤耕耘,不必急功近利,宁静自然致远,成果也会不断问世。2002年我38岁,副教授,考入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所做博士后研究,以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领导、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蔡和森为研究切入点,纵深拓展,才逐渐找到了自己的研究大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小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党的传媒引领社会舆情研究。
二是要有健康可信的学术品格,做到“心底少私天地宽”。当下,一方面,我们依然积极倡导教师潜心学术,教书育人,文如其人;另一方面,我们更大力呼吁打造学术大师,构建具有协同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正确处理团队成员在荣誉、利益方面的关系,确保稳定的研究方向具有稳定高效的科研团队。我现在所在的团队之所以在省内外还较有影响,主要归功于张广立、田子渝两位前辈教授几十年道德文章的感染力、凝聚力。我的成长和所谓成功更是田教授多年积极帮助的结果。1998年、2004年和2008年,我三次作为会议工作人员,参与田教授牵头组织的纪念武汉抗战国际学术研讨会。我正是有了这些办会各方面能力的锻炼,才有了2014年协助副校长杨鲜兰教授举办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导论坛的胆识。在田教授“德艺双馨”品格的引领下,我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品格步入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我们的团队涌现了徐信华、吴志娟等“少壮派”,真诚合作,大公少私。
三是要正确处理个人进步与学院发展的关系,做到公私分明,“少欲则刚”。2005年,我刚走上学院副院长管理工作岗位时,颇不适应“双肩挑”的角色。有几次我正在赶写博士毕业论文,突然想到还要去办公室处理那些当时看来十分枯燥的文件,顿时心烦意乱。不过,我慢慢明白了“在其位就要谋其政”的道理,个人成绩再多,管理工作一塌糊涂,说明你做自己的事非常认真,做公家的事敷衍塞责,说严重点是你私心太重,不愿意牺牲奉献,没有处理好个人进步与学院发展的关系,公私“太分明”了。这样的人是不应该久居管理岗位的,因为这会影响单位的发展和形象。客观地看,私欲少一些,严以律己,为人处事的公心就会多一些,刚直不阿才有实现的可能。我2012年担任院长以来,因为有各方面的关心,特别是学校社科处领导的支持,有学院班子成员的共同“谋政”,特别是许多学科建设的申报、预算、评估材料,花费了我不少时间和精力。所以,我自己的科研发展与学院的创新发展基本是一致的,这是最令人欣慰的!
科发院: 徐教授,您的为学为人之道让人受益受益匪浅。您下一步在科研方面新的计划和新的目标是什么?
徐方平: “十三五”将是学校发展和我自己进步的关键五年。我的新计划新目标是:在湖北大学中共创建史研究中心基础上,成立湖北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国共产党媒体引领舆情研究中心,进一步构建老中青优化组合的中国共产党报刊传媒研究团队,继续扩大在省内外的学术影响。力争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培养或引进“楚天学者”1名,著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