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放缓就是形势不好吗?(特别报道·新视角看形势①)

25.05.2015  21:34

  制图: 张芳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分析经济形势,视角尤为重要。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符合预期目标,经济运行仍处在合理区间,但社会上也有一些担心和不解:一季度经济增速回落至7%是不是意味着经济形势不好?发电量、铁路货运量等传统微观指标一路下行是不是表明经济形势不理想?民生、就业等状况较好能否反映总体经济形势?说到底,这些疑问都涉及判断经济形势的视角和方法。

应当看到,我国已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在发展速度、发展结构、发展动力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看待经济形势的视角、分析经济形势的方法也应做出相应调整:我们不能单以速度论形势,不能单以一些传统微观指标判形势,不能脱离民生、就业等情况看形势。有鉴于此,本版今天起将推出三篇述评,尝试运用新的视角来研判当前经济形势,以期开阔视野,更加全面地看待经济形势。

——编 者

核心阅读

如果不仅仅以速度看形势,我们会清晰地看到,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稳定,城乡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逐步深化,一些新的增长点破茧而出

7%!当一季度经济增速揭晓时,对中国经济形势的担忧也随之而起。这一增速不仅比上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也创下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

7%的增速是不是意味着经济形势不好?如何看待和应对当前的经济下行压力?

不能仅以速度论形势

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经济金融风险总体可控,社会大局稳定

乍一看,7%的增速真比前些年低了不少。该怎样评价当前的经济形势?

GDP增速是评判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但是,仅以速度看形势也是不全面的。”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王一鸣说。

单纯的经济增速不能反映一个经济体发展的全貌,难以从中看出投入是多是少、环境是优是劣、物价是高是低、就业是好是坏等各种因素。因此,评价当前的经济形势,不能只盯着速度指标,更要看到速度之外的东西。

事实上,一季度经济增长与预期目标相符,经济运行仍处在合理区间,7%的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都是比较高的。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不仅仅以速度看形势,我们会清晰地看到,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稳定,城乡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逐步深化,需求结构、生产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商业模式发生幅度较大的调整,一些新的增长点破茧而出。

数据印证了这样的变化:一季度我国城镇新增就业320万人、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GDP占比51.6%、超过二产8.7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6%。“这些都充分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经济金融风险总体可控,社会大局稳定”,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说。

这些变化也反映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些特征。在新常态下,虽然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但经济结构将不断优化升级;由于服务业占比上升等因素,就业状况将更加改善,劳动者收入提升也将更有保障。而新常态是中国经济进入更高层次发展阶段后才能出现的状态,是我们多年来追求的状态,是“好常态”而非“坏常态”。

研判经济形势,不能单看速度,也不能单看短期。

形势形势,“”比“”更重要。“短期经济增长状况是‘形’,经济增长动力转换是‘势’。评判经济形势,要全面分析‘形’,更要把握住‘势’。”王一鸣说。

看中国经济的“”,就会发现,经济运行中的新动能正在集聚和成长。从产业看,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以及电商、现代物流等新兴业态增势强劲。从企业看,一批依靠创新形成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企业逆势而上。新的增长动力正加速成长,未来将推动中国经济进入增速更稳、结构更优、质量更好、效率更高的发展新轨道。

高度重视下行压力

合理的经济增长率一定要有,应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不单以速度论形势,不是说速度不重要。合理的经济增长率一定要有。

合理的经济增速,是调结构的需要。只有GDP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才能快速推进,也才能留出空间来消化过剩产能、加强节能环保、投入创新创造。合理的经济增速,也是民生改善的需要。促进就业、完善社保、提高收入,都离不开一定的经济基础。

应当看到,当前我国经济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

——新常态下,新动力在快速集聚,但新老动力转换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有可能出现动力“青黄不接”的情况。

钢铁卖出“白菜价”、煤价跌入低谷、水泥电解铝“越减越多”,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还未得到根本性化解。一季度,采矿、电力等传统行业增速下降明显。与此同时,新兴产业虽然增长迅猛,但要在总量、带动力上完全替代传统产业,尚需时日。

——过去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一些“看不见”的风险,有可能逐步显性化。

在经济高速增长期,经济运行中潜在的风险会被掩盖。当增速降低时,这些风险和矛盾就可能充分暴露出来。”王一鸣说,比如经济由高速转为中高速,一定程度上会改变人们对经济发展的预期,带来楼市等资产价格下滑,使金融、地方债等领域的风险有所显现,这就要做好预期管理和风险防控。

——我国经济的总体竞争力还不强,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稳增长的基础还不够坚实。

当国人在日本抢购马桶盖时,中国以低廉的价格供应着世界1/5的制造业产品;当国人大量囤积国外的奶粉时,中国的奶农正在承受倒奶之痛……尽快补上质量的短板、创新的短板,仍是中国经济不得不上的“必修课”。

——作为世界最大货物贸易国,我国不可避免地受到国际外部性、周期性因素影响。欧美日等国经济占全球经济半壁江山,这些国家普遍未从国际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会把下行压力传导至我国。

面对下行压力,我们必须促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综合平衡,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国家信息中心总经济师范剑平说。

范剑平表示,不能认为“不以GDP增速论英雄”就可以放慢发展,更不能把新常态片面、单一地理解为增速下降。发展始终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各地应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追求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

坚决摒弃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增长,在结构调整中提质增效,向改革要动力

发展是第一要务,但发展不是盲目的。中央强调,追求“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这是“发展是硬道理”战略思想的内在要求。

很多人一听‘发展’,以为又要回到老路上。其实,发展和增长有着不同的含义。”范剑平说,发展须以一定的增长为基础,但发展并非仅仅涉及增长,还包括结构的优化、质量的提升、福利的改善等等。

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主要体现为用较少的要素投入、较小的资源环境代价产出较多的产品,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体现为科技含量的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增加、产业层次的提升;体现为百姓能够更好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决定着中国经济能走多远,决定着经济发展能否成功迈向中高端水平。”范剑平说。

追求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何处着力?

必须坚决摒弃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增长,绝不能再单纯为了速度而搞‘瓜菜代’。”范剑平说,不彻底改变传统的依赖物质投入、拼资源环境的发展方式,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将无从谈起,还有可能使一些长期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激化。“如今,资源不再廉价、劳动力成本上升、融资行为得到规范,想走老路也走不成了。各地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要在结构调整中提质增效。”潘建成表示,结构调整中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提质增效,就要一边化解产能过剩、改造传统产业,一边充分发掘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机遇,在结构优化、转型升级中发现并培育新的增长点,稳步迈向中高端,为中高速提供保障。

要向改革要动力。”潘建成认为,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关键是要通过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把市场活力激发出来。要从税收、融资、土地等多方面入手,给市场和企业更多自主权,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还要积极推进垄断性行业改革,打破地方保护,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投入产出效率更高的新产业、新业态更快发展。

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关键要主动作为。

必须动真格。为什么某些地方的服务业迟迟发展不起来?为什么“互联网+”的热潮在一些地方遇冷?为什么同是老工业基地,不同的地方发展状况迥异?是客观条件所限还是发展不积极、改革不到位?范剑平认为,一心一意谋发展,各地方应正视短板,发现差距,因地制宜,拿出提质增效的具体方略,扎实行动起来。

不能拖延等待。速度换挡、结构调整、改革攻坚,不可避免有阵痛,需要付出暂时的代价。但要认识到,机遇稍纵即逝。旧模式日渐式微,再也无法回头;新动力正在凝聚,需要大力推动。中国正面临着重要时刻,能否完成最终的华丽一跃,考验着宏观调控的定力和智慧,也考验着每一个地方、每一个市场主体的认识和作为!

《 人民日报 》( 2015年05月25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