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归国创业青睐“抱团取暖” “抱团”创业如何优化

25.04.2016  14:23
图为招商国际深圳西部码头 (资料图片)

  如今,回国投身创新创业领域,正成为许多海外华人的发展选项。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上,有媒体报道称,目前华人回国创业已经开始呈现出一种明显的态势:以前海外华人在国内创业“单打独斗”的多,现在是“抱团创业”的越来越多。

   抱团”创业已成主流

  国家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以来,越来越多海外华人专业人士开始回国发展。“抱团取暖”也正成为许多华人回国创业的显著特征。欧美精英创业家协会副会长张增芳在接受本报采访时称:“原来华人回国创业多单兵作战,彼此之间缺乏互动。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抱团’创业已经成为主流。

  华人在国内抱团创业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据报道,如今许多回国创业的华人会组成3个人到5个人的团队,他们有技术、有专利,来华寻找资金和合作伙伴。旅美华人、微总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德清,几年前也选择回国内的信息技术领域创业。他的创业团队,就是由几位旅居海外的华人和国内精英共同建立的。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徐德清介绍,“我从事的信息技术领域需要团队作战,一个人很难完成。

  此外,另一种更为“温暖”的抱团方式也逐步成为流行,即不同的华人创业团队,联合成为一个更大的团体,回国寻找创业机会。在美国学习工作多年的张增芳回国之后,就组建了这样一种华侨华人创业团队。根据他的介绍,这一华侨华人创业团队由不同专业、不同背景、不同年龄的人员组成,涵盖电子信息、汽车电子、化工、仪器仪表、太阳能利用、环境监控等多个领域。团队成员带着各自的项目共同回国寻求孵化机会,成员之间根据国内客户不同的需求可进行不同的组合。类似的海外华人归国创业团体也有许多。

   抱团为何能够带来“温暖

  对于许多回国发展的华人来说,参与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浪潮,既面临着中国市场带来的无限商机,也需要解决许多现实的困难。“以前一些小主意小想法很容易实现创业目标,如今由于环境的变化,国内创业门槛也变高了。”徐德清介绍说,华人回国创业是要进行创新,需要在基础设施、劳动力、客户资源、政府关系、企业关系等方面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面对一系列的现实困难,靠“单打独斗”很难克服,因此回国华人需要多人、多团队完成。

  由于创业是一件综合的事情,它对创业者素质的要求是全方面的。中华总商会会长庄佩源在接受本报采访时称:“一些回国创业的年轻人来自不同的创业领域,有着不同的看法,抱团可以帮助他们实现互补。”在解释为何会同他人合作创业时,徐德清也表示:“我必须找技能上与我互补的人进行合作。我们团队中的海外华人负责贡献技术和创新理念,国内人员主要负责公司管理和市场开拓。大家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而且,这些归国华人过去在海外接受国外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彼此之间的共同点也为他们在想法和技术上的互补打开了方便之门。

  近年来,许多早期出国的华人被国内的机会吸引,纷纷回国创业。但是,由于国内外的国情不同,这些人对国内的环境并不了解。一些华人抱着国外的一套做法回国创业,最终可能会导致“水土不服”。然而,抱团却可以提升华人在国内创业的抗风险能力,规避自身的不足,提高创新创业的成功率。庄佩源表示:“因为对中国环境不熟悉,回中国创业的华人需要互相依赖,给彼此信心。

  与此同时,华人回国创业,以团队组织的力量一起和政府接洽,会更加具有吸引力。在国内寻求机会的华人创业团体,在同政府进行项目洽谈时,常会带着由不同团队成员研发的七八个合作项目。但是如果只有一个创业团队成员前去洽谈,可能就只有一个研发项目。毋庸置疑,前者更能受到当地政府和企业的欢迎。

   “抱团”创业如何优化

  然而,华人回国创业时盲目扎堆也是一个问题。有媒体报道,华人抱团创业可能出现这样的问题:创业团队很难融入国内的环境,尤其是创业环境。本来,这些常年居住在外的华人因对中国的环境缺乏了解,在国内的人脉资源就相对比较少,回国之后,如果还扎堆在原来的圈子里,创业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人力资本上的缺失。

  此外,张增芳从自身的经历出发,也承认一些华人在合作创业时可能出现问题。“‘共患难易,共富贵难’似乎成为一个预言,在一些华人创业者的身上不断得到验证。”

  不过,优化和促进华人抱团创业的行动仍在继续。近年来,国家层面提供了许多创业交流的平台,让华人在科技创新的时代携手参与、互利合作。徐德清在采访中讲道:“国家的各级侨务部门以及海外华人联合创业家协会对华人创业者回国抱团创业非常支持,而且也提供了许多帮助。”他认为,侨务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主要表现在优化政策和提供资源上。此外,海外华人联合创业家协会在介绍人才和项目方面也发挥了作用。

  针对想要回国抱团创业的个人,张增芳建议:“选配好合作对象很重要。创业团队的成员搭配上,最好能充分考虑创业者的专业以及资历等条件。”(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