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毁坏敦煌壁画之谜
敦煌壁画 资料图
本文摘自:光明网,作者:陆灵艳,原题:张大千毁坏敦煌壁画之谜
我有话说1941年3月,张大千率领弟子与家人离开成都,远赴敦煌。这一去,到1943年11月才重返成都。在敦煌期间,张大千整理文物,为洞窟编号,临摹壁画276幅。敦煌之行,开拓了张大千的眼界,对他的画艺长进帮助甚大。
张大千离开敦煌后,曾在兰州举办过一次画展,反响极大。年底回到成都,又于正月初一举办“张大千
临摹敦煌壁画展”,被誉为艺术盛事。此间,他还出版了《大风堂临摹敦煌壁画第一集》,扩大了敦煌艺术的影响。
张大千声誉日隆、人气极高之际,传出了他在敦煌破坏壁画的消息,致使他的敦煌之行毁誉参半。张大千在敦煌究竟有没有毁画呢?如果有毁画之举,那他为何要干如此这般的蠢事呢?对此,有以下几种解说:
第一种说法:张大千为觅画而毁画。张大千率弟子们在第20号窟临摹,注意力集中在一幅五代壁画上,目光偶然落到右下角,看见早已剥落的一小块壁画下面,内层隐隐约约有颜色和线条,他认为画的下面还有画。张大千和弟子们商量后,决定打掉外层,寻找里面的艺术珍品。他把外层的五代壁画临摹下来,然后剥落外层,下面果然是一幅色彩艳丽、行笔敦厚的盛唐壁画。
第二种说法:张大千陪于右任观赏壁画时,随行人员不慎毁画。于右任的随员、敦煌当地人窦景椿在《张大千先生与敦煌》一文中忆述道:
我随于右老由兰州前往敦煌,及驻军师长马呈祥等人。记得参观到一个洞内,墙上有两面壁画,与墙壁底层的泥土分离,表面被火焰熏得黑沉沉的,并有挖损破坏的痕迹……从上面坏壁的缝隙中,隐约可见画像的衣履,似为唐代供养人像,大千先生向右老解释,右老点头称赞说:“噢,这很名贵。”但并未表示一定要拉开坏壁一睹。当时县府随行人员,为使大家尽可能看到底层画像的究竟,手拉着上层的坏壁,不慎用力过猛,撕碎脱落,实则因年久腐蚀之故。
第三种说法:张大千跟于右任商量以后,指使马呈祥的士兵打掉外层壁画。
壁画毁坏的消息很快传到了陪都重庆,国民政府行政院立即发电报给敦煌县长要求查明情况,并“转告张大千君,对于壁画,毋稍污损,免兹误会”。张大千在结束临摹途径兰州时,曾遭到国民党军事检查站的检查。5年后,张又被甘肃省参议会的郭某等人以盗宝及破坏壁画为名控告,但没有查到真凭实据。
敦煌壁画,由北魏到宋,历代前来求神祝福者甚多,前人在墙壁表层画满了,后人在墙上再铺一层泥巴、石灰,继续画,经历若干朝代,形成了好几层壁画。
著名的书画鉴定家谢稚柳在接受记者访问时,也提到这件事。他说:
我到敦煌之前,这两幅壁画的外层已经给张大千打掉了,所以我并没有亲眼看见打掉的过程,……要是你当时在敦煌,你也会同意打掉的,既然外层已经剥落,无貌可辨,又肯定内里还有壁画,为什么不把外层去掉来揭发内里的菁华呢?
张大千在《临摹敦煌画展览目次》中也曾叙述此事:
莫高窟重遭兵火,宋壁残缺,甬道两旁壁画几不可辨认。剥落处,见内层隐约尚有画,因破败壁,遂复旧观,画虽已残损,而敷彩行笔,精英未失,因知为盛唐名手也。东壁左,宋画残缺处,内层有唐咸通七载(公元866年)题字,尤是第二层壁画,兼可知自唐咸通至宋,已两次重修矣。
显然,张大千认为果断地“破壁”,对研究敦煌壁画艺术史的断代问题有所贡献。 (《民国名人未解之谜》陆灵艳著文汇出版社2006年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