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位企业界代表委员建言 聚合力量加入武汉产业创新

09.03.2016  11:29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强化创新引领作用,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和降本增效,努力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提高实体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企业界代表委员普遍感到,这为企业转型升级指明了出路。同时,武汉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将会在创新改革方面获得国家更多授权,当下无疑是企业创新的最好时机。

   全国人大代表董明珠谈格力与武汉

   产业”“创新”成双方最契合的关键词

  “工匠精神也是一种工业精神,我也把它解读为一种吃亏精神,因为格力发展到现在,盈利已经不是第一位,更负有一种责任感。”昨日,全国人大代表、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京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透露一再选择在武汉布局的原因,并表示将与武汉一起携手发展智能装备制造,实现协调创新发展,“让世界爱上中国造”。

  就在一周前,董明珠还在武汉出现过。格力智能装备制造业产业园在武汉蔡甸正式奠基开建。该项目计划投资50亿元,武汉亦成为格力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转型的战略据点。

  董明珠说,武汉被列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并致力于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这与格力聚焦智能装备制造领域的决心也不谋而合。“产业”、“创新”成为双方最为契合的两个关键词。

  “早在2003年的时候,就有很多人不理解,格力为什么不做房地产啊?利润多高啊!”董明珠说她一直坚信,只有发展制造业、只有坚守实体经济,中国的经济才能持续发展,“马桶盖”事件才不会发生,这与武汉近年来大力发展工业的思路不谋而合。

  此外,格力一直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对创新的高度重视也拉近了格力与武汉的距离。

  (特派记者蔡木子)

   全国人大代表马新强:

   构建高效开放式创新生态

  “开放式创新是企业创新的重要形式。现在,行业间的跨界融合在加剧,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创新不能闭门造车,要与产业链内外的合作伙伴开放创新,构建高效的创新生态,充分打破原有专业化行业壁垒。”昨日,全国人大代表、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马新强接受采访时说,政府要尽可能减少企业创新成本,尊重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企业不创新就是等死,企业的创新核心是企业家,企业家的创新需要制度以及软性文化环境的支持,给他们信心去推动企业创新。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上升到如此高的层面,是政府、是社会、是企业对过去发展方式的一种反思。企业在创新中要注入工匠精神,才能从“”的扩张到“”的飞跃,最终让老百姓拥有更多的“品质获得感”。

  (特派记者汪文汉)

   全国人大代表胡胜云:

   本地科研院所可参与共同研发

  昨日,全国人大代表、航天三江型号总设计师胡胜云表示,武汉有望在商业航天领域发力,3-5年内建成仅次于北京和上海的中国航天第三极。

  “竞争是最好的创新催化剂,而商业航天无论是在商业模式还是技术水平上面,都是从无到有。”胡胜云表示,除了企业和城市努力,武汉还需要争取国家层面项目向地方和企业的放开,这并非一座城市自身努力的问题,而是项目竞争问题。

  他表示,目前航天工程一般为国家投资,国家项目仅对少数院校和企业开放。而商业航天的商业特性决定了可以让本地的科研院所和企业加入,共同分享产业创新果实。目前武汉大学、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机构已参与研发。

  (特派记者张隽玮)

   全国政协委员马力:

   未来汽车产业从创新中寻突破

  “未来中国汽车产业的增长动力将从创新和改革中寻求突破。”全国政协委员、东风汽车公司高级工程师马力昨日接受采访时表示,汽车产业创新不只是自主品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也面临着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呈现出的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的特征。

  马力说,汽车的第一个要素应该说是安全行驶,因此安全性是智能汽车最优先考虑的功能。汽车行业的互联网思维主要体现在应用端和制造端。应用端上,打车软件的火热是最直接的见证。用互联网思维造车,这种低成本、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也必将带来汽车产业的革命。

  马力预测未来一定是新能源汽车天下,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思维正在转变,而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需求也已逐步释放。他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及时制订相关政策和规定,推进电动汽车的发展。

  (特派记者汪文汉)

   全国政协委员袁伟霞:

   钢铁去产能迎来创新机遇

  全国政协委员、武钢科技管理部副总经理袁伟霞表示,去年钢产量下降了2%,这是增长20多年后的第一次下降,去产能让我们迎来新的机遇期,这种机遇主要体现在创新上。适应新常态需要从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两方面下功夫,武钢专利申请数量在湖北省内排名第一,去年达到了1239件。

  参加了14次全国两会,袁伟霞这次带来了钢结构提案,建议钢结构用钢量占钢产量的比例从5%左右提升至发达国家20%-30%的平均水平。她认为,这将是钢铁产业的一大机会,既化解产能过剩,又可推动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

  (特派记者 张隽玮)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