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造”建全国最大“海绵公园” 引劣五类水造景
记者陈永权
从一公里外引湖水,流入园博园,循环一圈后这劣五类的腥臭水流变得清澈透明,不但自成“高山流水”景观,还供应全园绿化浇洒;园内建有20多处雨水花园,还有生态草沟、花溪、草溪,透水砖等,都用来收集雨水再利用,园区不用一滴自来水。这就是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建设的武汉园博园,属于武汉的独创,如同一块弹性十足的巨大海绵,不但可自给自足,还可抵御“50年一遇”级别的暴雨,这背后暗藏怎样的玄机?“武汉造”是如何建成这座全国最大“海绵公园”?晨报记者继续带你揭秘“园博‘武汉造’”。
1公里外引劣五类水入园
循环一圈可游泳
园博园北面是叠起的“荆山”,南面是人工开挖的“楚水”,这是两大地标性生态景区。昨天,记者在园博园楚水景区的云梦湖看到,清凌凌的湖水引来不少野鸭嬉戏。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汪碧水来自于两公里之外的金银湖水系,属于丧失水功能的劣五类水体。
武汉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李良钰说,园博园西北角正抵武汉银湖,水质为劣五类。通过泵房向金银湖取水,流入“杉杉湿地”,净化为四类水后,再用水泵加压,送至1050米外的荆山山顶。随后,湖水顺坡流下,变成瀑布,缓缓流入南区4.5公里的花溪,横贯整个园区后注入云梦湖,形成别致的“高山流水”景观。
李良钰说,整个过程中,湖水会流经数十个“景观梯田”,不断留蓄、漫溢,与植物和空气充分接触,借此增加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水质由此提升到三类游泳用水标准。
据介绍,进入云梦湖后,水流并没闲着,分别从东西两个出口继续下一旅程:在东出口,湖水经泵站加压,再次送回荆山山顶,回到“高山流水”景观。在西出口,湖水经过滤技术处理后,流入园区地下管道,供应全园绿化浇洒、水体造景。最终,形成一个“云梦湖—荆山—园区—云梦湖”的封闭式水循环系统。
李良钰说,除雨洪管理系统外,园区内使用的气浮过滤、STCC、弃流池等多项水质净化技术均达到目前已知的最先进工艺,全部为武汉园博园独创,“在武汉这座渍水内涝还比较严重的城市,如此设计、创新需要勇气”。
建雨水花园实现“收放自如”
“海绵园博”留住近七成雨水
本届园博会主会场绿地面积有176公顷,种植有4.8万株植物,“喝水”如何解决?武汉园博会设计部负责人杨念东很骄傲:灌溉用水几乎无需外部调运,完全可自给自足。
作为武汉市打造“海绵城市”的试点之一,园博园通过“高山流水”循环系统外,还建有一湖四溪、20多处雨水花园等景观,对雨水实现“收放自如”。天晴时,全园可蓄水10万吨,正常气候条件下不用园外一滴水。下雨时,可留住近七成雨水,还可抵御“50年一遇”级别的暴雨,避免渍水尴尬。
记者在荆山景区半山腰看到,所谓雨水花园,就是人工挖掘的浅凹湿地,水边种植了芦苇、再力花、千屈菜等植物,大小约100至200平方米不等,深约1至2米。由于地势低于周边,很容易将周边地面雨水汇集,经植物和沙土净化被土壤留蓄。
记者现场注意到,整个园区,还设置了很多生态草沟、花溪、草溪、透水砖等用以汇集雨水。它们和雨水花园收集的部分雨水,经植物净化后汇入“楚水”。
据测算,按照植物一天3000吨的需水量,即使在极端干旱的天气,园区的水量可连续灌溉近1个月。
独创“会呼吸”的园博园
每年可节省水费近150万元
从2010年起,逢雨必渍这类话题频繁出现。对大江大湖大武汉这个“水袋子”来说,痛感尤其强烈。
“园博园南区位于低洼地带,如何解决城市内涝,如何暴雨不渍水?武汉园博会从三年前申办起,园区规划就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杨念东说,建海绵园博,破解渍水内涝的“城市病”,这在历届园博会都是不敢想象的,因为没有现成的技术指导,一切摸着石头过河。
市园博会项目建设部部长董冲说,武汉园博园的绿道、广场、停车场全部选用透水砖,让地面“透气”、“透水”,让景区每一寸土地呼吸起来。另外,长江文明馆、国际园林艺术中心两大主题场馆设置屋顶花园,建成全国最大的雨水存储系统,整个景区就像一个可爱的“海绵宝宝”。
如今,占地总面积达213公顷的整个景区成为全国最大的“海绵公园”。不仅具备内涝防治的“海绵”功能,更惊人的效应是改善城市热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李良钰称,“海绵园区”收集的雨水,基本能自给自足,每年可节省水费近150万元。
“海绵园博”值得全国借鉴
青山、四新有望最先试点
今年4月,武汉市作为华中唯一入选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未来三年,武汉将投入102亿元,以点带面探索城市治水新模式。而武汉园博园是这个试点中的示范之一。
杨念东说,城市建设硬铺装较多,遇上大雨就内涝,不下雨则干旱,水资源白白流失。武汉园博会打造“海绵园区”,留住水资源充分利用。雨水花园、生态草沟看似人工建设,实则是大自然本身的“生态回归”。
武汉市水务局排水处处长向久华介绍,目前,已计划在青山与四新这两个示范区试点“海绵城市”建设,届时将借鉴武汉园博的规划设计,通过透水路面、广场、停车场、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人工湿地等措施,治理渍水改善水质,还市民一个生态宜居之市。
“暴雨渍水已成为城市病,武汉海绵园博的建设理念值得全国借鉴。”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万敏说,“海绵城市”建设有助于解决目前大多数城市水生态安全隐患,避免城市的“生态灾难”,“从源头上控制地表水流,比盲目在地下建设大型管网更有实效。”
责编:朱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