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河湿地首发鸟类名录 149种鸟儿在汉安家歇脚
图为:府河湿地里悠闲的小天鹅
图为:罗纹鸭
图为:雪雁
楚天金报讯 记者彭岚 通讯员赵旋 易清 饶慧玲 在武汉人熟悉的府河流域,居住和栖息着多少种鸟类?昨日由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发布的《武汉府河鸟类名录暨2015年冬季府河(武汉段)越冬水鸟监测报告》可以告诉你答案:149种鸟类榜上有名,其中有大家熟悉的大雁和野鸭,也有极度濒危物种青头潜鸭与白鹤。
【解读】
10 年时间
149 种鸟类“过境”或居住
此次报告中监测覆盖的范围主要是武汉府河湿地,即以竹家冲、天鹅湖为中心,覆盖了武汉市东西湖区、黄陂区、江岸区行政区划范围内,武汉府河流域中的黄花涝、马家湖、童家湖、下游入江口在内的湿地范围。
武汉府河鸟类名录,是结合近10年来的各种历史资料、历史数据、民间组织和个人的观鸟记录等数据源,对武汉府河湿地的越冬候鸟、水鸟以及鸟类类群进行了分别的统计和整理,最终形成的。监测报告统计出的武汉府河湿地冬候鸟、夏候鸟、水鸟、林鸟等各类鸟类种类的总数,共计149种,占武汉市所有鸟类种类数量的39%。也就是说,武汉市这10年来发现和看见过的鸟类,有近四成都在武汉府河湿地歇过脚、有的甚至以此为家。
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野保处负责人程本泽告诉楚天金报记者,刚刚过去的冬季,组织专家和科考人员针对武汉府河湿地越冬水鸟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监测,共监测到有36种越冬水鸟在此过冬,“峰值”数量合计达到12076只。而仅以水鸟为例,武汉全年监测到的种类就有61种。由此看来,有六成水鸟是“偏爱”冬天在武汉府河小住甚至常住的。
【亮点】
比肩大熊猫
青头潜鸭和白鹤最“稀罕”
在本次发布的武汉府河鸟类名录的149种鸟类中,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4种、二级保护鸟类18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的动物有10种。其中最“稀罕”的鸟类就是青头潜鸭和白鹤,两者都被列入“极危(极度濒危物种)”行列,“稀罕”程度可媲美“国宝”大熊猫。
据武汉观鸟协会专家透露,去年4月至今,武汉新发现30只青头潜鸭,并发现鸟巢、鸟卵,与之前“最南推测繁殖地”河北衡水相比,向南推了近900公里,这种鸟目前全世界总数量都不到500只。实际上,在上世纪50年代,青头潜鸭仍是有文献记载的长江中游常见鸟类之一,短短四五十年,就从常见候鸟变成了极危物种,从2010年的1000只,到现在只剩下400余只,青头潜鸭的种群消减速度令人震惊。在之前,长江中游地区一直被认为是青头潜鸭的越冬中转地。但青头潜鸭在武汉府河湿地繁育痕迹的出现,从求偶、巢穴、孵化和换羽等角度看,青头潜鸭已将该处作为繁殖地,而不仅仅是迁徙的中转地。“青头潜鸭是环境指示性生物,对繁殖地的要求很高,不仅水体要好,而且要有水生植被覆盖,还要有较为丰富的食物来源,显然武汉府河湿地的自然条件,包括水质和水草、食物等,已经达到了青头潜鸭繁殖的要求,这也说明武汉府河湿地功能的逐渐恢复。”
让人遗憾的是,前10年看到过的东方白鹳、灰鹤这次监测中都没有发现。可喜的是,今年在府河过冬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琵鹭发现了300多只,相当于鄱阳湖整个种群的总量;小天鹅的数量相比前几年增加了50%。而从数量上看,武汉府河湿地里最多的鸟类就是人们俗称的大雁和野鸭了。
【意义】
首次普查
市民观鸟可按图索骥
武汉那么多的湿地公园,为什么会选择武汉府河湿地做鸟类调查?鸟类调查的结果与生态环境有何关联?
事实上,这样大范围的鸟类监测调查对于武汉府河湿地来说,还是头一回。记者从园林部门了解到,武汉诸如沉湖等湿地公园或自然保护区,都接受过本地调查,有着各自的科学考察报告以及相关数据。但尴尬的是,由于武汉府河湿地目前既不是自然保护区也不属于湿地公园,尽管是离中心城区最近的湿地,也是观鸟爱好者的天堂,但截止到去年,还没有一份属于自己的鸟类调查报告。府河湿地作为武汉的后花园,发挥着诸如蓄水调洪、补充地下水、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对于维持武汉城市生态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府河鸟类名录的发布,并不只是一张表格那么简单。”程本泽说,当下,越来越多的武汉市民爱上大自然,喜欢观鸟,府河作为离武汉市民最近的鸟类聚集区,关注度日益提高。有了权威发布的鸟类名录,能够引导市民正确地观鸟、护鸟,“就是让老百姓看个明白。”此外,这份报告是湖北省内首次对一个区域的越冬水鸟现状进行连续、系统监测后所形成,对于了解该区域的湿地现状和开展有针对性的保护行动具有更科学的指导意义,“按图索骥,老百姓认识了鸟种,就会有目标地保护和关注,这份报告就是揭开以前隔在民众与鸟类世界中间的面纱”。
而往大了说,名录的出炉,使得府河湿地鸟类尤其是越冬水鸟的动态变化被一一记录在册,系统监测就是为了系统的保护。明确府河鸟类资源的资源量和分布状况,就能对府河湿地的健康情况进行判定,在制定府河湿地的保护策略时,这份报告就是一份有力而权威的依据和佐证。
【远景】
八城联手
长江中游湿地抱团保护
据了解,在中国候鸟迁徙的路线大致分三条,武汉处于中线。从此次报告中可以看到,府河湿地有豆雁、白琵鹭和灰雁三种水鸟的数量,达到或超过中线迁徙鸟类总量的1%。而这个1%,也是湿地公约规定中评价一个湿地是否达到国际重要湿地的标准之一。这标志着武汉府河湿地已达到申报国际重要湿地的标准,府河生态保护特别是栖息于湿地的候鸟保护具有全球性意义。
程本泽认为,武汉府河湿地已成为迁徙中线上很重要的一个“补给站”。这里有水有草有鱼,才能吸引候鸟“歇脚”。可以说,鸟类栖息地和迁徙途中“中转站”的选择,也是生态环境好坏与否的“风向标”。“武汉府河湿地能够吸引这么多的鸟类驻足,本身就说明其生态环境具备吸引力。但现在,我们需要的不仅仅只是府河。”
昨日,由武汉发起,7城市参与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湿地生态保护联盟”正式成立。来自武汉、南昌、长沙、合肥、九江、岳阳、宜昌、安庆8个城市的园林(林业)局负责人,在汉“握手”,抱团打造湿地生态保护的长江“绿道”。数据显示,相比较于上世纪50年代,长江中游个别湿地已经消失,湿地面积减少、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需引起重视。因此,必须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实施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开展退耕还湿,建立健全生态湿地保护补偿机制,开展跨地区、跨流域生态保护补偿。
与会人士表示,以鸟类保护为例,中部城市群很有必要为候鸟的迁徙统一协调。这次湿地保护联盟中的8个城市都在长江中游区域,也都在国际候鸟迁徙的中线上。城市联动,保证本地的湿地保护不“掉链子”,才能保证鸟类迁徙的“补给线”畅通,不会让鸟儿吃了上顿没下顿。
据悉,本次活动发起的湿地生态建设联动机制,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尚属首次,旨在为长江中游地区湿地生态保护建设提供借鉴。今后,长江中游城市群将围绕湿地生态保护建立联动机制;逐步探索湿地生态保护空间格局,划定湿地生态红线;建立越冬候鸟联动观测机制及鸟类疫源疫病联合防控机制;鼓励全社会参与湿地生态保护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建立长江中游城市群湿地生态保护顶层设计构架,共同争取国家层面生态支持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