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让“不喜欢进城养老”成为自由选择
四成多的农村老人喜欢的养老方式是与子女同住。而超过六成的农村老人不喜欢进城养老。在各地区农村老人持不喜欢态度的比例中,东部是69.5%,中部是68.1%,西部是64%,东北部是67.6%。上述数据来自一份最新发布的报告。6月6日,在上海财经大学举办的“老龄社会公共政策挑战与治理创新”国际论坛上,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张雄教授负责的课题组带来这份《2014中国农村养老现状国情报告》。(6月8日《第一财经日报》)
如何解读老人“不喜欢进城养老”?我们可以解读为,老人的生活习惯使然。因为一辈子在农村生活,习惯了农村的安静,习惯了农村人情往来的频繁,也习惯了农村的低成本生活,所以不愿意到城里生活。这是一种可能。我们也可以解读为,老人不愿意增加孩子的负担。虽然,子女已经在城市安家立业,但是城市生活的压力太大、节奏太快,孩子缺少照顾老人的时间和精力,有些老人宁愿待在农村自己养老,也不愿麻烦孩子打扰他们的生活。
无论哪一种原因,我们都可以看到“可怜天下父母心”,都可以解读出感动;但是,对于社会来说,“不愿进城养老”毕竟不是乐观的信息:一来,当空巢家庭超过半数时,不愿进城养老就意味着两地分离,这违背了传统的儿孙绕膝、颐养天年的文化传统;二来,农村的养老条件还不够完善,空巢老人养老的质量并不乐观,虽然半数老人还在劳作可能出于一种惯性,但是如此艰辛的养老状况,还是让人看着辛酸。而且,“不愿意进城养老”可能只是一种被动和无奈的选择,老人未必真的不想进城与子女生活在一起,他们只是心有所忧。因此,从社会角度看,解读老人“不喜欢进城养老”的基本视角应该是,提供完善的保障让老人可以自由地作出选择。
无论老人是选择进城养老,还是在农村养老,这样的保障都应该存在,而且应该趋向平等。第一重平等是,如果进城,养老待遇应该尽量向城市老人看齐。第二重平等是,如果留守,养老理念应该尽量向城市看齐。虽然,农村养老条件在硬件和软件上都会存在差距,但是基本的服务,服务的理念应该是相同的——农村养老也应该实现社会化,也应该有充足的养老机构和社会化养老服务提供。
只有当“不喜欢进城养老”成为一种自由选择时,不喜欢才能是一种心愿的真实表达,而不是基于现实条件的无奈或退步。 (李劭强)
(见习编辑 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