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棉花糖肺”抵汉换肺 脑死亡病人救了老烟民
刘中华即将出院。
武汉晚报记者黄金 通讯员常宇
17岁开始吸烟的刘中华怎么也想不到,他的这点“爱好”让自己的肺成了一个坚硬的“塑料”,肿胀起来的双肺毫无弹性,顶住肋骨后无法呼吸,长达8天8夜的时间里,他都难以入睡。
可更让他想不到的是,与此同时,广州地区红十字会接手了一名脑死亡病患自主捐献的器官,在寻觅了两百多家医院后,终于找到了刘中华这个合适的受体。一双充满弹性的,犹如棉花糖般的肺抵达武汉,在刘中华的胸里安了家。
四十年烟龄
让双肺成肿胀气球
“人的肺就像一个气球,打气很久之后,过度地扩张,就成了一个‘肿胀的气球’。他所患的阻塞性肺气肿就是同样的道理,气能进来,却出不去,最终会呼吸衰竭。”同济医院心肺移植中心主任魏翔教授在4月28日接诊了老烟民刘中华。
57岁的刘中华是蔡甸人,17岁时就开始抽烟,每天雷打不动两包烟,即使是在2012年查出肺气肿后,他依旧我行我素。直至今年4月,他开始严重喘气。
刘中华患上的是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因病情已经非常严重,常规药物和手术都已经无法治疗,唯一的好方法只有进行肺移植手术。但问题是,供体在哪里。
“原来呼吸可以这么轻松”
与此同时,一个供者又在等待受者。5月4日,一名脑血管畸形的湖北人张辉(化名)在广州治疗无效后,其家属决定捐献出张辉的遗体,延续其生命。5月8日,在再次确认张辉已经脑死亡后,当地红十字会开始着手寻找合适的器官接受者。
张辉的心脏、双侧肾脏、肝脏、双侧角膜立即筛选到了合适的移植患者,但肺移植的接受者却很难找到。经与全国两百余家移植医院联系,当地红十字会终于联系上武汉市同济医院心肺移植中心,在确认受供者条件后,双方一拍即合。
问明病情后,仅半个小时,魏翔教授就准备好了手术用品带领四名医护人员踏上飞往广州的航班。在红十字会的见证下,医生和家属举行了告别仪式,五个手术团队开始进行器官切取。而在武汉,病人已经准备就绪。5月9日凌晨,经过长达8个小时的连续工作,双肺依次顺利植入刘中华的胸腔。
这台手术标志着华中地区首例脑死亡器官捐献双肺移植手术的成功。
当时做手术的主治医师陈军告诉武汉晚报记者,刘中华的肺取出时坚硬如塑料,底色灰白,上有黑斑,而张辉捐赠的肺则如棉花糖一般柔软有弹性。
昨天,记者在医院见到刘中华时,他兴奋地说:“原来呼吸可以这么轻松。”
肺移植每年不足百例
不到器官移植总量的5%
为什么当地红十字会联系了两百多家医院才找到肺器官受者?“在我国,肺移植每年不及100例,而其他器官移植达到2800到3000例。”魏翔教授告诉记者,全国开展的肺移植手术不到器官移植总量的5%,技术难度和认知局限两大因素造成了肺移植手术面临的窘境。
肺部大小是否匹配(心、肝等不需刻意考虑大小)、肺部抵抗作用容易产生排斥反应、手术创伤大、肺器官安全保存时间仅在6到8小时(肝脏为15到20小时)、脑死亡供者的肺部很可能损失严重……同其他器官移植相比,肺移植手术技术难度大得多。
与此同时,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肺器官可以移植,或者是了解肺器官移植,却无法从情理上接受亲人不是带着完整的遗体离去,所以肺移植自主捐献率也不高。
(编辑:叶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