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年的“洪山菜薹传说”成为非遗

30.04.2016  11:17

洪山宝塔下的洪山菜薹。武昌区非遗保护中心供图

钟声到达之处才能长出“洪山菜薹”

正宗的洪山菜薹除外形肥壮外,色泽浅红,口感清脆。相传只有能听得见洪山宝通寺钟声地域范围内的特定土壤上长出来的菜薹,才叫洪山菜薹。

洪山菜薹在唐代成为著名的蔬菜,自此一直是湖北地方向皇帝进贡的土特产,传说宝通寺钟声波及的三十里范围内种的红菜薹最好,包括白芋山、桂子山等,其中又以洪山宝塔落影之地的白芋山下的学田垅更佳。清代的《武昌县志》、《汉阳县志》中有洪山紫菜薹“味尤佳,它处皆不及”之类的记载,而“距城(武昌城)三十里则变色矣,询别种也”。

“塔影钟声映紫菘。”紫菘即洪山菜薹。意思是洪山宝塔倒影所及之处,和宝通寺钟声能够听到的地方,产出的洪山菜薹,味道才地道。

地质学家发现,在洪山宝通禅寺一带,存在一个“小气候”:北有洪山,阻隔寒风,南有南湖,气候温暖潮湿,十分适合红菜薹生长。另外,洪山一带的土壤为灰潮土,其母质是一种长江碱性冲积沉积物,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千百年来,因长江洪水漫溢,洪水夹带泥沙在洪山宝通禅寺一带各处垄地沉积下来,经过历代祖先精心耕作,加之品种优良的菜薹,又遇上“暖冬小气候”,形成了洪山菜薹独一无二的特质。所以,你可以刮地皮,搬走那里的土壤,却无法搬走那里的空气、气候、灌溉水等资源。

先有菜薹还是先有宝塔?

自古就有金殿玉菜之称的洪山菜薹,据说已经有了1700多年历史,因特有的地理位置以及传统的种植方式,洪山菜薹的基因很少发生变化。当地农民每年都严格按季节种植,农历“二九”至“三九”产出。

至今当地老人们中间还流传着不少有关洪山菜薹和宝塔的神话传说。一种说法是先有宝塔,后有洪山菜薹。传说是观音娘娘把一粒天堂的菜薹良种遗留在洪山宝通禅寺的宝塔之顶,不久塔顶长出一株又高又粗的菜薹。寺里和尚没法采摘,只好等到菜薹花落结籽后,请来神鸟采下种子在地里播种。洪山菜薹由此来到人间。

而另一种说法却是先有菜薹,后有宝塔。据传,唐朝的开国元勋尉迟敬德出任襄州都督时,路过江夏(今武昌)县,郢州刺史忙令家人预备了一桌丰盛酒宴为尉迟敬德接风。席间,尉迟敬德对满桌的山珍海味不怎么感兴趣,而最后上桌的一道紫红色蔬菜却使他食欲大增。他边吃边赞道:“好菜!好菜!色香味皆美,脆嫩可口。”郢州刺史告诉他,“这是楚天名菜‘菜薹’;若长期食用,可益寿延年。”尉迟敬德闻之,甚为欢喜,一口气将满盘菜薹吃得精光。

临行前,郢州刺史令人给尉迟敬德备了一份厚礼。尉迟敬德一件未收,唯独要了一筐菜薹去,同时嘱咐郢州差役,请他每年给他送去一筐菜薹。

三年过去了,尉迟敬德在府上苦等菜薹未到,心情十分急躁,派人到江夏催促。差役回报说,东山(洪山)出了“井蛛湖怪”,菜薹都被妖怪吃了,尉迟敬德不信,亲自带领一班人马,浩浩荡荡来到江夏,一则看个究竟,二则当面责问郢州刺史。

尉迟敬德来到东山,果然看见一大片菜薹全都有叶无薹。这时,弥勒寺(今宝通寺)的主持见尉迟敬德到来,忙率全寺僧众出门迎接,说:“要整治这些害人的妖怪不难,只要在东山南麓,敝寺的西面建一座七层八面的宝塔即可。”尉迟敬德听此言后急忙亲自进京见驾,请皇帝赐金建塔。唐太宗李世民当即下诏,拨皇银万两,命尉迟敬德立即建塔。结果,宝塔建成了,妖怪镇住了,而尉迟敬德因积劳成疾,还没有来得及吃上新长出来的芸薹就不幸谢世了。

从此,由于宝塔的神威,弥勒寺钟声播及之处,长满了茂盛的芸薹菜。其中以宝塔投影之地生长的薹菜味道最佳。人们又可以吃到又脆又甜的薹菜了,这“芸薹菜”就是今天的洪山菜薹。“塔影钟声映紫菘”的佳话由此传开(菜薹又称紫菘)。

洪山菜薹的爱情传说

武汉通览》中记载的洪山菜薹则和一则美丽的爱情故事有关,1700多年前,洪山脚下的小村子里,有个叫玉叶的姑娘,年方十八,相貌娟秀、心灵手巧。

邻村有个叫田勇的小伙子,勤劳朴实、热心助人。两人相互倾慕,早已相爱。阳春三月,他们到风景秀丽的洪山游玩,被人称“恶太岁”的杨熊撞见。杨熊见玉叶十分漂亮,令兵卒将她抢走。田勇奋力拼打,将玉叶救出,拉着她就往山下跑,杨熊见漂亮姑娘得而复失,叫兵卒将两人乱箭射死。顿时,田勇和玉叶的鲜血染红了脚下的土地,杨熊见出了人命,策马逃跑,突然一阵雷电,将杨熊一伙全击死在山腰。

事后,当地百姓将田勇和玉叶埋在死难的地方,后来坟堆周围长满了紫红色的小苗苗,乡亲们常给它们浇水施肥。到了秋天,当地遇上大虫灾,庄稼颗粒无收,乡亲们将坟堆周围的紫红色的薹秆采来食用,觉得甜脆清香,且越来越多,度过了荒年。秋后,家家户户采集了菜籽,在自家菜园里种植,空时把菜薹挑到城里去卖,城里人吃到这种稀有的蔬菜赞不绝口,洪山菜薹的名声越来越大,种的人也就越来越多。

洪山菜薹与名人的故事

公元221年,割据江东的孙权见曹丕代汉称魏帝,刘备亦在蜀称帝,遂作称帝的准备,自公安迁鄂(今鄂州),取“武而昌”之义,改鄂为武昌。一日,孙权偕母亲吴国太等一行出城游玩,途经东山(洪山),当地官员置酒相迎,席间杯盏交错,宾主尽兴。吴国太对一盘紫色菜肴赞不绝口,夸其甜脆清香,他处所不及。自此以后,每逢洪山菜薹上市季节,孙权必派人来索取,以供吴国太食用。一年冬天,吴国太病重,不思茶饭,唯想一尝洪山菜薹,但是在宫中久不见当地官员送来。孙权大怒,亲至洪山询问缘由。原来当时天寒地冻、大雪封山,菜薹根本没有抽薹。孙权大怒之下,将当地官员重打80大板,责其办事不力,同时在山脚下建筑一棚,将部分菜薹转移至棚中,每日亲自照料,不出半月,棚中菜薹终于抽薹。孙权大喜,立即派人快马送回宫中,吴国太食用之后病情日见好转。

公元229年,迁都建业(今南京)。临离开武昌时,孙权特地带了一些洪山菜薹的种子去建业,可是所种菜薹的味道总不如洪山产的好。为了满足老母亲的心愿,孙权于是派专人到洪山取了很多的土,用船运回去种菜薹,但效果亦不佳。孙权便命当地官员每年将洪山菜薹运至建业,直到吴国太过世。孙权孝顺母亲一事便在洪山引为美谈,洪山菜薹因此又被世人称为“孝子菜”。

关注武汉非遗

洪山菜薹大家都知道很好吃,但洪山菜薹的故事你能讲出来吗?

关于洪山菜薹的故事还不止一个呢?经武昌区非遗保护中心收集整理,“洪山菜薹传说”于2015年8月入选武汉市第五批非遗名录。今年76岁的吴修志老先生,是省楹联学会顾问,也是该项目的传承人之一。

20日,记者在武昌区文化馆见到了他,他向记者介绍了这个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非遗项目。

记者严珏 通讯员王伟

责编: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