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愚公支书”:41年来带领村民修路开荒养羊致富
41年来,带领村民修路开荒养羊,绝壁上闯出致富路——
鄂西北大山里有个“愚公支书”
楚天金报讯 文图/特派记者赵贝发自郧西
从郧西县湖北口乡开车2小时,经过35公里盘山路,才能到达该乡最远的村子——坎子山村。跨过该村的山梁,就到了陕西。这35公里的盘山路,是连任了41年的村支书魏登殿发动村民肩挑背扛,一寸一寸修通的。
这41年来,魏登殿带领村民养羊、养牛、开荒,硬是把这个国家级贫困村建成了先进村。
退伍军人回乡凿山开路
1954年,魏登殿生在湖北口乡,1975年,退伍后的他回到老家。当年他只有21岁,被推荐为村支书。“我就是在这里长大的,当时外面的世界日新月异,坎子山却一成不变,没有路、没有水、没有电,农民一贫如洗。”魏登殿说。
坎子山村是典型的“九分石头一分土”的喀斯特地貌区,几百年没通过大路,农民只能抓着岩壁在一尺多宽的小路上行进。从村里到镇上,虽然只有10公里的路程,但村民早上天不亮就出发,晚上见到星星才回到家。让魏登殿下定决心凿山开路,是一起意外事故。当时,该村一名20多岁的村民晚上出村办急事,不慎跌落山崖丧命。
修路,首先要有钱。可是村民们吃饭都成问题,拿什么开山?1977年初,魏登殿挎着军用水壶,背着4个如锅盖般大小的火烧馍,攀山崖,蹭过路的货车,艰苦跋涉三天后,到达原郧阳地区行署寻求支持。获得政府支持的第一笔修路款后,魏登殿发动村民,肩挑、背扛、手刨,花了一年时间,用人海战术,修成了一条5公里的水泥盘山公路。
之后他一直在修路,直到2003年,坎子山村通组公路修成。2008年,村级断头路连通,水泥路通到村里每一家门口。
想办法让村里通水通电
坎子山村的“路”远不是修了水泥路就算完工。1992年8月14日,是坎子山村的“光明日”。那一天晚上,全村的灯泡亮了,村庄历史上第一次通电和自来水。
1992年,魏登殿到山的另一边——陕西省镇安县,找到当地供电公司,反复恳请“借电”。“别人答应给,我们怎么接?”魏登殿回忆说,当时他以个人名义贷款2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后,但还需要每家集资350元。
这在当时的坎子山村,算是一笔巨款了。魏登殿就让大家用物资抵钱,一时间,村民们送苞谷、扛土豆、背黄豆、拎鸡蛋等到村委会,魏登殿带领村干部,把这堆集如山的土特产运到乡镇换钱。
通水同样是魏登殿的心头之痛。1997年,他再次用老办法:争取政府资金、发动村民集资,筹集上百万元修水窖、管道,引山泉水下山入户。当年年底,110口水窖修完,自来水流进每一户。
户平10只羊满坡华山松
连日阴雨,坎子山村愈显清净。6月25日,雨大的时候,贫困户何宗顺将30头羊赶进山脚下的新羊圈。这是当地政府补助1.8万元修的。这样的羊圈,全村有30间。
魏登殿“户平10只羊”的期待正在实现。“每头羊卖到700—1000元,一年最少可以卖七八头,再加上合作社的包菜、土豆,一年最少得1.5万元,再加上孩子们外出打工,稳稳当当的脱贫了。”村民何宗顺说。
魏登殿告诉记者,村里拿钱种3000亩华山松,20年就可以挂果儿,松子最少可产200年,每棵树产的松子可卖两三百元。“村里2000多年的古树群,加上溶洞和高山菜园、果园,都是城里人喜欢的。”魏登殿说,自己62岁了,当了41年村支书,作为党员,要对得起老百姓的这份信任,有生之年把心思全部用到村子的发展上。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