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科技人接力30年守护赤水
“这里,是长江鱼类的‘避难所’,长江上游唯一没有修建水坝、水库的河流。”11月6日上午,“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及赤水河河流生态观测站”在贵州省赤水市复兴镇开工,站在赤水河边,85岁的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曹文宣说。30余年来,湖北老中青三代科技人接力守护赤水河,为长江留住了生态样本。
“不修坝不现实,但总得给鱼儿找一条活命之路。”早在上世纪末,曹文宣院士就第一个提出要将赤水河作为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的自然保护区。赤水河水质在长江上游各大支流中最好,干流尚未修建水利工程,仍保持天然的河流特征。经过多年调查研究和比选,2005年赤水河干流及部分支流被纳入“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每年4月至10月,是鱼类繁殖和肥育期,科研人员每天在赤水河中采样,监测水质,一天不落。当地政府曾准备在赤水河建水电站,曹文宣带队四处奔走,联合多个部门进行制止。在曹文宣团队长期建议和呼吁下,2017年,赤水河成为长江流域第一条实施全面禁渔的河流。据悉,从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中科院水生所40余位科技工作者参与守护赤水河。如今,赤水河分布鱼类160多种,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46种。原来在金沙江中下游繁殖的长薄鳅和中华金沙鳅等产漂流性卵鱼类,受向家坝电站阻隔,已进入赤水河产卵,并维持有较大的繁殖规模;近年最新调查发现,草鱼等大型产漂流性卵鱼类也开始进入赤水河产卵繁殖。
水生所副所长殷战研究员介绍,保护好长江的生物多样性,事关国家的生态安全与长远发展。水生所已与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贵州省仁怀市签订合作协议,保护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修复水域生态环境。
曹文宣介绍,过去对于特有鱼类保护问题一直是将精力和经费花在过鱼设施和人工放流上,耽误了宝贵时间,投入也不菲。观测站建好后,科研人员将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的种群变化规律进行长期的原位观测研究,同时建立鱼类活体资源库,对一些鱼类的人工繁育技术进行重点攻关,相关研究成果将为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保护和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文俊、孙慧)
责任编辑:李雪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