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费8万 历时5年 六旬教师为画长征重走长征路
图为国画《长征》片段。见习记者杨少昆 摄
今年是红军长征出发80周年,这几天,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艺术系67岁的教师何德坤逢人就报喜,高兴得像个孩子。原来,他历时5年创作的巨幅画作:长80米、宽65厘米的中国大型红色历史题材山水画长卷作品《长征》终于完成。
昨天,老人对记者说:“我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为作画重走长征路
何德坤是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北省省级骨干教师、全国美术教育研究会会员,出版过三本画作专著,作品也多次获奖。何教授说,之所以想画长征,是受很多年前一部叫《万水千山》的电影影响,电影讲述了红军历经万难,完成可歌可泣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故事。他心里想如果能有一幅画表达长征的艰险,彰显工农红军的气节该多好。
可是长征过去这么多年,该如何在纸上表现出来?2009年,何德坤作了个大胆的决定,找空余时间,重走红军长征路,探访沿途的风土人情,尽可能还原长征场景。正巧,今年是红军长征出发80周年纪念,他的目标是争取今年完成画作。
为完成这幅巨作,何德坤自掏腰包,用5年时间,利用假期和带学生写生的机会,跑遍了江西、福建等11个省市,一站一站重走红军长征走过的路线,四处收集关于长征的历史文化资料、图片,整理别人曾经画的一些速写作品,将它们串联起来。“我去问当地人当时红军长征是什么情况,可当事人大多已不在了。”何德坤不记得碰过多少次“钉子”,有的人听到他的问题都觉得莫名其妙,甚至怀疑:“这个人脑袋是不是有问题?”
有人不解也有人支持。何德坤回忆起一件事让他感动不已。有一次,他到红军长征始发地江西于都写生,在偏远的野外迷了路,当时天色已晚,还下起了雨,走了很远都没有找到商店,奔波了一天又累又饿。就在无助时,他在贡江边找到了一户村民,本打算花钱让村民给他做一顿饭吃,老乡听说他是为创作长征题材画作而来,不但没收他的饭钱,还让他在家里留宿,给他讲了很多红军的故事。
每个画面都有故事
“每一个画面,都有一个故事。”记者昨看到,《长征》巨作由几个部分组成,包括《黄洋界》、《六盘山》、《娄山关》、《会昌》等。《长征》长卷按全景式山水构图,以水墨为主,分为四段,各段首缀以毛泽东长征诗词表意境,描绘出春、夏、秋、冬不同季节和早、中、晚不同时辰里,山川、河流等不同地貌中,工农红军历尽千辛万苦,途经万水千山,与敌人、与自然作斗争的情景。何德坤希望学生们在画中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同时,更能体会到其中表现的长征精神。
何德坤的儿子何克峰是湖北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也是这幅巨作完成的见证人。何克峰昨告诉记者,5年前,他父亲提出想要作一幅长征题材的画,他的第一感觉是不好表现,而且画起来工作量会非常的大,父亲一把年纪了,怕身体吃不消。但父亲铁了心,说是可以慢慢来,有的是时间。那以后,父亲常常一个人出去写生,有时是三四天,有时是半个月,他特别担心,但他工作也很忙,没法陪父亲一起出去。“这5年来,我爸除了上课和写生外,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画这幅画,经常一画就是一整天,画坏了的笔就有50多支。”何克峰说,父亲就是艺术路上的苦行僧,那种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是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包括他自己所不能及的。
何克峰认为《长征》这幅画从绘画的角度,是对长征这段历史的最完整记载。
艺术系1001班学生方盛畅得知教授费时5年完成这幅画作的经过,深有感触,“何教授常说,艺术除了娴熟的技能外,还应该将文化源泉融入其中,何教授不但说到了也真的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