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市旅游工作会召开

10.03.2016  10:17

 

把握新特征 抢抓新机遇 突出新主题

奋力推进全市旅游工作全产业链、全业、全域发展

 

2016年3月8日,全市旅游工作会在竹山召开,贯彻落实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全国旅游厕所工作现场会、全省旅游工作会议和市委四届十次全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十二五”全市旅游工作,谋划“十三五”旅游发展思路,部署2016年旅游工作。十堰市政府副市长张慧莉出席会议并讲话,市政府办副主任毛伟主持会议,市旅游局局长卢熹昌作主题报告。

全体与会代表现场参观考察了竹山县上庸镇、麻家渡镇总兵安村和竹溪县大石门村全域旅游、乡村旅游发展情况。会上通报了省政府、省旅游委对我市旅游发展20项表彰情况,竹山县、竹溪县、茅箭区茅塔乡、房县土城村和秦楚网等在会上作了经验交流。各县(市、区)分管领导、旅游局长,部分旅游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共120余人参加会议。

会议认真总结了“十二五”以来全市旅游工作取得的成效。截止“十二五”末,十堰旅游接待4010万人次,旅游收入299.8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1%和26%;旅游业综合贡献占全市GDP总量的23%,旅游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25.3%,旅游项目投资累计完成265亿元;旅游市场主体突破3000家,其中规模以上309家;全市过夜游客比重由“十一五”末的25%提高到50%,旅游人均消费由605元增加到748元;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国家、省级旅游品牌100余个;乡村旅游实现了爆发式增长,旅游扶贫日益成为全市扶贫攻坚的新亮点和主渠道;实施智慧旅游“1234”工程,十堰成为首批全省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为全市扩消费、稳增长、促就业、减贫困、惠民生做出了应有贡献。“十二五”是全市旅游综合实力大跨越的五年、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转型的五年、全市旅游精品名牌大创建的五年、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融合的五年、全市旅游项目建设大推进的五年、全市旅游市场大营销的五年、全市旅游市场监管服务大提升的五年,成为十堰旅游发展史上速度最快、质量最优、成效最好、影响最大的五年,让十堰旅游上了一个新台阶,站到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会议全面谋划了“十三五”全市旅游工作新篇章。深入分析了全域旅游、旅游供给侧改革、“旅游+”时代、旅游4.0时代等新定位、新机遇、新局面和新形势。要求坚持以“外修生态、内修人文”重要方略和“全域风景区、全域生态区、全域水源区”理念为指导,形成“一核、两区、三带、四线”的全域旅游空间布局,努力实现“五个翻番、一个提升”,即旅游接待人次力争8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力争1000亿元,旅游投资超过600亿元,规模以上旅游企业突破600家,A级景区突破100家,均实现翻番;旅游业增加值占当年GDP比重提升到15%。真正把旅游业培育成全市千亿级支柱产业,努力把十堰建成国际休闲度假养生之都和国际旅游目的地。

会议对2016年旅游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全市旅游工作要用全域旅游统领全局,以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全域、创新、项目、营销、品牌、民生、智慧、制度等“八大驱动”,力争接待国内外游客4500万人次,同比增长12.2%;实现旅游总收入350亿元,同比增长17.6%,占全市GDP的24%;旅游项目投资40亿元,规模以上旅游企业新增50家;旅游带动4万贫困人口脱贫,开创我市旅游业发展新局面。

张慧莉强调,全市旅游工作要准确把握旅游业发展的新特征,抢抓旅游供给侧改革新机遇、突出全域旅游发展新主题,围绕提质增效、千亿级产业、全域旅游、武当山龙头企业等重点,突出景区建设管理、城郊生态休憩带建设、旅游扶贫、智慧旅游、旅游商品开发、市场主体的培育发展壮大和旅游市场监管等重点工作,进一步做精旅游产品,做大客源市场,做优旅游服务,做靓主题形象,做强综合效益,形成全产业链、全业、全域旅游发展的最大合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为“五个十堰”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供稿:武国顺    审稿:孙海红)